快穿之卷王拿错炮灰剧本啦!(138)
看人家过往的检查报告,老品种的含糖量,可都比他们引以为傲的千年贡菜薹高。
新品种,他连皮带花啃了一整根,滋味好得至今还没回过神来......
星浩久信是第一次来川省,前呼后拥一大堆随行人员。
这次他能亲自前来,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好在这位社长在国外长大,美语交谈甚是流畅,尤语和他单独聊了二十分钟。
星浩社长最关心的是清江墨菘的产能,听说今年有上千亩种植面积,产量比之去年前年还提高了百分之三十。
开口就是想要采购所有的特级墨菘。
所有特级?
那可是有二十万斤的!
“星浩社长,一千亩墨菘同时上市,头薹最佳采摘期不超过十天,冷藏保鲜期也不超过一个礼拜,您确定不到半个内就能消化二十万斤么?”
当然,就是他家真能消化掉,尤语也不会全部卖给他家。
新客户难道就没有土豪么?
是土豪,必须雨露均沾啊!
看看人家港商黄总,看到报价表,眼睛都没眨一下。
黄总:他家鹏城的酒家顶多能消耗十分之一二,要是把这些菜薹由鹏城出关到港城和澳城的其他分店,利润可是能翻上好几番......
中午,在江县宾馆吃了一餐,用清江墨菘烹饪的全素宴后,考察团成员又增加了十来人。
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乘专车往村里去。
在村口下车,尤语走在前头,给大家做介绍。
时而普通话,时而英语,还能和黄总用白话交谈。
谁敢小觑这个一米三高的小矮人?
虽然钢结构大棚显得那么粗糙没有科技含量,在尤总的娓娓道来中还能增长不少趣味知识点:
“其实我大中华才是世界上最早种‘大棚菜’的国家。
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汉代京城就有温室青菜了: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
可惜很快就被人弹劾了,弹劾之人认为冬天种出来的青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
北魏时期,‘温室’从地上搬到了地下,百姓们利用地窖燃火升温的方法,进行反季节蔬菜种植。
唐代效仿,因其产量低,成本高,也被唐皇李世民反对。
到了元朝,农民在冬天用高粱秆做成“风帐”,在菜地上铺满马粪、草木灰保温,大面积耕种黄瓜、扁豆、菠菜、芹菜等鲜蔬。这就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薄膜覆盖种植方法。
明清时期,火炕火道技术得到发展。北方的农民将几种技术结合起来,建立了地窖式温室,能在严冬种出各种蔬果......”
尤总讲历史,也是为当前简陋的种植条件强行挽尊,表达意思只有一个:
我们的种植技术溜溜的,现在是因地制宜,钢结构塑料大棚是广大农民朋友们最适合的种植方式。
众买家:你手握菜源,你说得都对!
看了一个又一个大棚,吃了一截又一截嫩薹,人人嘴边都一团漆黑,舌尖伸出来吓死个人。
到了价格谈判阶段,尤总舌战群儒。
等级定价,谁来都一样,不分外贸还是内销。
但是,如果现采现结超过一万斤以上的,可赠送同等级菜薹一千斤。
特级墨菘,一千斤可值十五万,相当于打了个九折,空运的运费都出来了。
老客户们松了一口气,一级墨菘打个九折,只卖五十四,二级折后二十七!
现结,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
老客户都是签了三年期合同的,只需要下单—付款—提货,即可。
新客户非决策者的,采购合同还需要一系列审核流程。
当天下午也只有黄总和星浩社长,每人带走了一万一千斤特级墨菘。
第七生产队的全体队员,都自发前来帮忙割菜薹。
只选那些黑红色的菜花开得最艳的割。
两位老板现场验货、付款。
今年的特级墨菘,其实就是最早长出来的这一波,图的就是一个早。
两万两千斤,现场转账三百万!
第124章 校花的袖珍妹妹(一百二十三)
第七生产队的队员们都是飘着回去的。
真飘的内种!
今年的新品种墨菘,果蔬公司的收购价是:特级一百元(去年八十)每斤,一级价格不变(去年也是三十),二级十七元(去年十五)每斤。
涨价,又见涨价!
头薹比之往年壮硕了不少,每亩地的特级菜薹都能有两百斤,加量又加价,安逸得板!
钱没到手,还都憋住了,谁都没张扬。
这一憋就憋了十来天,等到月末,千亩头薹全部被清空。
黄总、海市某岛酒店、星浩集团三家公司,承包了所有的特级墨菘。
特级挑选完,马上就轮到了一级。
反正都是从头薹里选拔,买家们纷纷派了员工驻扎到了江县。
一时间,整个县城的经济都繁荣了不少,尤其是餐饮娱乐业。
每天早上从五点钟开始,到中午十一点之前,果蔬公司的质检组和财务部门就没有停歇过。
老太太不够用,又从合作的种植户里聘用了几十个年轻些的来。
计时工资,当天结算!
菜农们排着队,把摘好的菜薹送上称,等着质检组检查完报数入库。
双方确认无误后,他们就能在下午6点之前收到菜款了。
因为涉及到的金额过大,现金交易实在不方便,果蔬公司就让每家办了银行卡,实行的是网上银联转账。
公账上,每天巨额资金哗哗的进,又哗哗的流出,看得农行行长心跳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