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卷王拿错炮灰剧本啦!(150)
听叶舅舅说,富裕起来的联合村已经决定,要在下半年集资修路了。
一切都是为了卖菜便利!
卖种子还真比卖菜秧苗撇脱(方便),果蔬公司还没出正月十五,就轻轻松松营收了六百万。
尤总在春节期间约姜文美小姐姐喝了两次茶,诚邀她加盟豌豆公主果蔬公司。
“姜经理不想一辈子,都干生鲜采购的吧?”
“哎,除了干这个我还能干啥?成都几个五星级酒店倒是挖过我,他们无外乎都是看中了我的生鲜渠道资源咯,也是沾你的光呢。”
“那你就不想成为这些采购们,以后都要排着队求你给货的供给方爸爸?”尤语坏坏的提议。
“你想让我从甲方变成乙方?”
“别的农产品公司当乙方是什么样我不清楚,豌豆公司果蔬公司可不同他们一个道道,我们只卖市场最稀缺的、最贵的、最优质的果蔬!”
谈了两次,最后一次尤语把产业园建好后,果蔬公司即将迎来的股份分配方案详细说了说。
姜文美终于下了决心,砸了国企的铁饭碗。
开年就辞了工,跳槽到豌豆公主果蔬公司,担任公司营销总监一职。
在知道耿杰如今超负荷工作后,她入职不到三天,就主动帮公司举荐了两个,能力与人品都很踏实的采购专员。
新鲜血液的加入,让公司新年工作更有了新气象!
新气象得上点新菜色才行,为此,尤总早有准备。
她无意中看到,川省近百年来种植蔬菜的历史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说的是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有一名法国人神父在川省邛县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占地面积3.2亩,建筑面积446平方米。
到了1911年,比利时人雍守正到邛县接任,他来时还随身携带了从土耳其带来的瓜种,就种在教堂的天井内,并搭了瓜棚架。
雍守正时常在藤荫下休息会客,每年土耳瓜收成季节,还设土耳瓜宴招待邛县各界人士。
此后,这个教堂的神父换了几任,土耳瓜在小天井里枝繁叶茂,神父们也依然用土耳瓜宴作为稀有的佳肴招待各界宾朋。
1950年,邛县刚解放不久,百废待兴,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纷纷为新中国建设建言献策。
曾任国民政府邛县教育局长的石守愚先生,知晓土耳瓜果实多、易繁殖的特性,解放前也多次受邀品尝过土耳瓜做的菜品。便向其分管农业工作的学生周丕芬建议,在全县引种培育推广土耳瓜,让养在深闺的土耳瓜走上百姓餐桌。
于是在石守愚先生的强烈推荐下,邛县政府建设科就把那窝土耳瓜,移植到城外的黄坝村试种。
当年入秋后,土耳瓜果实累累。
次年春,又在全县山丘坝区全方位推广种植。此瓜适应力和繁殖力极强,深受城乡民众喜爱。
一时间,邛县土耳瓜的播种,迅速传遍蒲江、大邑、名山、新津等周边地区。
1953年,邛县农技站写了一篇介绍种植土耳瓜的文章,发表在《川西日报》上。称此瓜适应力繁殖力强,产量高,味道鲜美,当时即引起极大反响。
先后有AH、江苏、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的农业部门,纷纷来函索要瓜种。
邛县人民毫不保守,有求必应,并义务代为购种,以木箱包装发往这些省份,于是由邛县引进繁育的土耳瓜从此遍植江南各地。
今时今日,土耳瓜(学名佛手瓜)因其产量巨高又耐储藏,市场表现也就是个白菜价,职业菜农们轻易不会种它。
尤语看中的,却是土耳瓜瓜藤的顶端最嫩的部分。
因为其有着幼嫩卷须,很似传说中的龙须,被川省人唤为“龙须菜”。
平时江县的菜市场,也只在春夏交替的四、五月,会偶尔有农人掐了龙须菜来卖。
捆成一小把,一小把,还不到一斤,怎么也是要卖个两三块钱。
因为其时令甚短,本县人都有,在五一前后不吃肉,也要多吃龙须菜的说法。
干辣椒蒜蓉清炒龙须菜,算得上本地一道有名的特色季节菜。
既然,嫩尖比土耳瓜值钱,为什么不以掐龙须菜为主要目的呢?
听到小孙女竟然想用大棚种龙须菜,尤爷爷瞪了瞪眼睛,又咽了几次口水,才劝道:
“就能吃那么一个月嫩芽,土耳瓜一块钱三斤都莫得人买!”
“爷爷,咱们不让它结瓜,只要嫩芽长出来就给剪掉!”
“那你可别一次种太多了,咱们种个半亩试试吧......”
“您想啊,我家龙须菜上市后,刚卖了个好价钱,人家宾馆酒楼立马下了大订单,咱要供应不上得多着急?”
许多时候,商机只有被发掘才能创造出源源不断的财富。
就比如眼下,是江县人没有吃龙须菜的习惯吗?还是龙须菜的价钱不贵!
那为什么明明卖得上价,种植成本低、管理简单的龙须菜,没有被推广种植呢?
第135章 校花的袖珍妹妹(一百三十四)
一年之计在于春!
寒冬在二月下旬逐渐退却,气温节节攀升。
大棚里的温度,很快就上了二十度!
奶油黄心乌,经历了一个多月的低温,停止了营养生长,转为向生殖生长。
菜心已经蠢蠢欲动,有抽薹的迹象。
留了最后一茬侧薹的清江墨菘,每株仅剩下的一根,黑红色的菜花正开得热烈。
满大棚的蜜蜂嗡嗡作响,采蜜得十分欢畅。
就这十亩墨菘花蜜的滋味,用脚指头想,都知道能有多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