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小姨带娃日常(390)
郝如月哭笑不得,无力反驳,只传了赫舍里家长房的人过来说话,问她们想不想做海上贸易。
不出预料,大福晋也担心不会游泳掉水里淹死的问题,佟佳氏还好些,说不会游泳可以去学,乌雅氏在旁边一头黑线:“海船都是大船,轻易翻不了。”
终于遇上一个懂行的,郝如月问乌雅氏有什么打算,乌雅氏笑着说船她早备好了。
郝如月惊讶:“禁海令才解除,你把船都准备好了?”
造船可不是小事,花费多就不说了,工期也长。以古代的工艺,造海船怎么也要一两年时间。
走海上贸易一去一回不容易,不可能只一艘船上路,怎么也要三艘以上组船队才保险。
特别是头一回出海。
对上皇后、大福晋和佟佳氏同时投过来的震惊目光,乌雅氏轻咳一声:“朝廷收台湾之后,臣妇记得皇后娘娘提过一嘴,说台湾回归了,朝廷下一步可能会开放海禁。臣妇从那时候就开始准备了,只等禁海令解除。”
果然是个有眼光的,自己没看错人,郝如月热切地看向乌雅氏:“船都准备好了,打算什么时候启程?”
朝廷的禁海令刚刚解除,沿海已经动起来,八旗贵族们却仍然在担心不会游泳掉海里会不会淹死的问题。
不仅郝如月,皇上也是一个头两个大,甚至动了朝廷组建船队出海的念头。
毕竟明朝有郑和下西洋,康熙也想弄出一个郑和来。奈何宫里的太监都不识字,文化水平太低,给郑和提鞋都不配,实在无人可用。
大清的根本是八旗,八旗都不支持,海禁怎么开还得怎么关上。
历史上就是如此。
康熙皇帝力排众议开海禁,在八旗中的支持者少得可怜,开海禁的好处一样不说,张嘴就是弊端,并且断断续续维持了三十几年。
到了康熙朝末期,康熙皇帝还是顶不住压力,因日益严重的“海寇”问题,再次关闭国门,给了沿海贸易致命一击。
其实闭关锁国不是从清朝开始的,在明朝初年就有了。
学过近代史的人都知道,闭关锁国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为穿越者,郝如月若是没赶上,或者根本不知道也就算了,可她偏偏正赶上,并且有能力扶一把,就做不到袖手旁观。
即便没有赫舍里家长房提前布局,郝如月也会想办法让他们加入进来,助皇上助朝廷一臂之力。
都说上头有人好办事,乌雅氏自打听皇后说起朝廷有解除海禁的意思,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
船是有了,船员也有,货物和武器都有,只缺少懂外语的人。
乌雅氏把困难跟郝如月说了,郝如月让她安心,转头把困难扔给了皇上。
康熙正发愁八旗没人支持海贸呢,听说赫舍里家长房把什么都准备好了,只差懂外语到了外国能交流的人,当场表示支持。
从理藩院调派人手过去跟船。
理藩院到底是国家机关,而海贸一开外语人才的缺口非常大,总不能回回都从理藩院调派人手。
况且走一趟海贸的时间不短,尤其是带船队的那种。理藩院也有理藩院的差事,不可能一直跟着船队满世界跑。
商人逐利,八旗的商人也不例外,只要赫舍里家长房开了一个好头,后面必然有人会跟。
到时候外语人才缺口只会更大,别说一个理藩院,便是把礼部的人都拉来恐怕也填不上。
郝如月给康熙建议,在国子监办外语培训班,广纳精通各国语言的人才进行统一培训,提前做好人才储备。
人才储备就像造船,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提前规划。在这方面,乌雅氏倒是给郝如月提了一个醒。
皇上也很给力,国子监的培训班在赫舍里家长房的船队出海之前就办成了。
也是在那时候,小七找到郝如月说五阿哥想去国子监学外语。
五阿哥在语言方面有些天赋,郝如月是知道的,可皇子的教育问题不归她管,她也得去问皇上。
皇上闻言蹙眉:“四书五经都学不好,却要跑去学洋人说话,成何体统!”
五阿哥再不成器也是皇子,郝如月理解皇上,并没硬劝,转而道:“海贸那边确实缺人,若能安排一个皇子过去,也能让天下人看看皇上对开海禁、搞海贸的决心。”
皇上当时好像听进去了,又好像没听进去,直到离开都没再提半句。
郝如月以为多半黄了,谁知几天之后,皇上对五阿哥的课业做出了调整。
上午仍旧在南庑房读书,下午去国子监专门学外语,五阿哥如愿以偿,当面向小七和郝如月道谢。
小七恭喜五阿哥,转手送了他一套镶金的文房四宝,看得五阿哥眼睛都亮了起来。
“五哥你好好学,等我长大了,咱俩一起做海贸生意,去赚洋人的钱!”三句话离不开钱。
郝如月听那语气,怎么听都不像赚钱,更像抢钱。
以后小七和小五凑在一起,不会是中国版的索马里海盗吧,她看着两个孩子,惆怅地想。
两个孩子有了共同的目标,越发地形影不离。小七上午跟着小五去南庑房读书,下午去国子监学外语,生活别提多充实了。
小七每天早出晚归,郝如月面都见不上,也不知道她都学了些什么。这会儿在马车上见她毛遂自荐要给小六当外语师傅,还真有点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