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开局给古人盘点美食(27)
唐朝酒虽品种众多,但因其他酒不易得且价高,一般的酒肆大多只有浊酒。
那何为浊酒呢?
其实浊酒酿制过程中不太注意酒窖环境,自然会有各种微生物混进去。因浊酒易得,普通酒肆中便常有浊酒,百姓在自家也可酿制。
酿制方法也很简单,将酒曲捣碎,与糯米充分搅拌在一起并放入酒缸中,从中间掏个圆溜溜的酒窝,最后再撒上酒曲,将酒缸盖上等待发酵,便初步完成了。
之后只需耐心等待,在发酵过程中,糯米等谷物粮食中的淀粉会转化成糖,糖又转化成酒。等过了10天左右浊酒便可诞生,酿制的时间越长,酒便更醇香可口。
往往一杯浊酒端至桌前定睛一看,浅绿色的酒液里还有些许小蚂蚁似的漂浮物,各位客官千万别惊讶,浊酒酿制时间短,且并未过滤过,所以酒上会浮起一层泡沫,泡沫中又夹杂着酒渣,如此便形似绿色的小蚁,这便是大多数人能喝上的浊酒了。
唐朝有许多诗人对浊酒爱的深沉,大诗人白居易曾饮完酒作此诗: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下雪日的黄昏,与好友围炉小聚,喝上几杯新酿的浊酒,岂不美哉?】
刚搬至洛阳的白居易看着天幕里的这首诗,唤来小童:
“取一壶浊酒来。”
月夜独饮的白居易一时思绪飘飞,不知是在怀念旧友,还是想起了昔日沉浮的仕途。不过饮着自己酿制的美酒,住着就旧时屋宅,也能稍缓此间心绪。
【说到这,有客官便会疑惑了,若不喜这‘绿蚁’浊酒的又当如何?
这时酿制时间更长,又过滤了多次的清酒就可登场了。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喜爱喝酒特别是高价清酒的诗人李白告诉我们清酒一斗要十千,差不多等于现在的五百多元。
所以唐朝有许多人都不能时时饮清酒,李白的迷弟杜甫就不常饮清酒:
“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你看,杜甫只需要十几元便能喝上一斗酒,当然这定是浊酒了。】
此时台阶上坐着的兄弟二人都沉默了,过了好一会儿,李白斟酌着对杜甫道:
“子美迷弟请放心,以后我有一壶酒,定少不了你一口。”
杜甫更沉默了,‘迷弟’未曾知晓是何意义太白兄便顺其自然的喊了起来,而且他酒量更好,一口怎么够?
【李白之所以被称之为诗仙,受人敬仰,自然是因为他能作出传世名诗。他的名作中,很大一部分是酒后所写,又有很大一部分与酒相关。
酒便是李白的灵感来源,酒与诗于李白而言是不可分割的,如此豪情万丈之作当然也是酒后的产物: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好诗,好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子才情甚高啊,可惜,可惜不能为我所用!”
李世民读完诗很是激动,“看来这李白未曾得到重用,也不知是哪个孙辈时期的人物。”
李世民又很是困惑。
-
三希堂内,乾隆帝正在欣赏刚得的印章,看完天幕皱起了眉头:
“这首诗也还算不错,不过还是差了那么些意思,杜诗更合朕心意些。”
乾隆帝转而向李玉问道:“小李子,你觉得他二人如何?”
李玉差点儿崴脚给皇上跪下,耷拉着眉眼回禀:
“哎哟~万岁爷,奴婢可不懂这些大诗人的事儿,要奴婢说那都是极好的。”
乾隆甚觉无趣,唤李玉拿来《快雪时晴帖》。
“还是来试试朕新得的印章为妙啊。”
-
【由浊酒过滤出的清酒可不能直接饮用,大多要煮酒杀菌。煮得过沸的酒会影响口感,因此唐朝人都喜欢围炉小煮慢烧,此法便是‘烧春’。
唐朝时期,四川剑南有一烧春名酒,此酒是唯一载入正史的宫廷御酒,也是唐朝众多名酒中唯一留存下来的。
便是如今的剑南春!没想到历经这多么多还依然能传承下来,当真是酒中极品。
唐朝人们饮酒如此风靡,也是性格使然,强大的国家给了他们这样的底气与勇气。
试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样的诗句可不多见。】
李世民在殿中皱褶眉头走来走去,几乎晃花了长孙皇后的眼。
“二哥,可别晃荡了吧?”
“观音婢,我实在是想不通,到底哪个兔崽子时期能有如此多才气逼人的文人雅士出现?”
没等长孙皇后回答,李世民又转悠着继续看天幕去了。
【从许多唐朝诗人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们饮酒都是以‘斗’相论的,
如: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又如:
“外江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
一斗酒便相当于现代的4斤,这些文人墨客酒量都这样好吗?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真的不会醉吗?
显然真的没有醉得不省人事,否则怎会在酒后能作出如此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来。
其实当时的酒都有些甜味,据记载唐朝酿酒主要使用压榨法,蒸馏技术还没出现,而酵母菌超过了一定酒精浓度便无法再发酵,因此唐朝的酒度数最多只可达到20度左右。
所以担心李白喝大了的小伙伴们可以放心了,唐朝饮酒只有胃口大不大,与酒量的关系实在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