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刻骨铭心的错恋:我身边的天堂(6)

作者: 贾童 阅读记录

怎么想都矛盾。所以,我立刻直接地向外公表达了我的看法。

“是,本来我也奇怪,她横竖怎么看都不像有钱的样子。”外公微微点一下头,“可是最近,我想通了。”

“钱呢?”

“在她弟弟那儿。”

我要是嘴里有水,我就华丽丽地喷了,“外公你是不是记错了,我外婆——她什么时候又冒出来个弟弟……”

“你没见过,连你妈他们也应该没什么印象。她跟她弟弟三十年前就失散了,之后再没什么来往。”

“那不就得了,怎么钱又会跑他那里去?”

“我不是告诉你我最近才想通吗?!说失散,只是你外婆片面之词,他们一直有来往!”

就是这样,外公因外婆的一封信开始揣测。外婆不识字,以前收到信,都是拿来让外公念,最近他却在外婆枕头下发现了一封自己从没看过的信,是她那个销声匿迹多时的弟弟所写,其中提到了三十年前的一笔资助。外婆一生薪资微薄,主要工作就是干家庭妇女,外公想不透她资助弟弟的钱究竟从何而来。

“也许是外婆的存款呢?”我也有一点疑惑了。

“三十年前,一九七几年!每人每月普遍才几十块工资,她存!她存多少年才能存这么一笔钱?就算是我,当时也没那么多存款!”我哑口无言,缩在外公的质问前。

“总之那笔钱一定有问题,来路不明。”

“是不是外婆的父母留给她的?”

“呵,那我会不知道吗?不可能!”

不知道是不是我冥思苦想的样子流露出了一丝使外公觉得我有那么一点相信的迹象,他继续说:“如果那笔钱不是她的,就一定是我的。可是以我那时的工资,不可能有这么多钱,所以……搞不好……”我听出了苗头,外公怀疑那是不干净的钱,说白了,是受贿。

正文 第一十一章

也许他设想了这么一个场景,有人行贿,而他不在,外婆那时因为弟弟的缘故正急需用钱,于是单方面收下来,然后机缘巧合,这事就这么一瞒三十年。

回过神来,我立刻想打自己一顿,我真是电视剧看多了,我真是想象力太丰富了,我真是小说写多了,这事怎么可能!

但是为了不被列入暂时拒绝往来户,我诚恳地问:“那,您打算怎么办?”

外公皱着眉头,沉默。他大概一直只是为了使人相信自己,却没有想过相信之后该怎么办。

“那信能不能给我看看?”我又问。

他瞥我一眼,哼:“信在你外婆那里。”

Allright,好吧。

回家后我跟妈汇报了今日的突破,本以为取得了独家新闻,不说夸奖,至少也能让她大吃一惊。谁知她听了冷笑一声,“还以为大作家多少能耐,笑死我了,看样子你倒挺信的,果然小说写多了。”

我怔了怔,反应过来就立马跟她抬杠:“你怎么料定是我外公胡扯而不是你们目光短浅?是,你有能耐,有能耐得连自己老爸面都见不着,多了不起呀!”

我妈阴着脸,“说。继续说。接着说。我抽你你信不信。”

“信。”说事实也要挨抽,什么世道。

“你外婆的信看了吗?”

“没。我比较想看你写给外公的信。”我不知死活地说。

当然只换来两记眼刀,尽管我一贯自诩麻木,还是给扎得挺痛。

“反正你是废了,半点用场没有。”妈说完就端起桌上的菜进厨房并收拾碗筷,我都来不及喊“喂!我还没吃完呢……”

还好这时候轻轻的敲门声救了我,妈看了看盘子,又看看门把手,终于放下菜过去开门,我赶紧把每样都夹了几筷子。这个时候会来拜访的客人有很多种,但是连敲门都这样优雅礼貌的,除却齐漱玉我想不出别人,嘴里叼着菜抽空瞥一眼,果然是她。

“是齐姐啊,来坐。”Wonderful,看来妈短时间内是没空理我了,我得以继续充实我的胃。

“忙呢?”齐漱玉客客气气地说,声音柔和如黄莺出谷,就算是真忙也无法拒绝,何况我妈,一向以和她聊沈陌为生平乐事。

“是啊,我这儿收拾了就打算去找你呢。”我妈解下围裙,随手丢在我头上罩住,“你看这儿乱的,真不好意思。喂,收一下。”最后两句自然是冲着我。

我撩起围裙伸手抠牙缝里塞住的牛肉丝,“齐阿姨好,你俩聊吧,我吃完了收拾。”

她温柔地对我笑笑,和我妈并排在客厅沙发上坐下来。

“是这样,”齐漱玉从口袋里拿出一张叠了两叠的纸,“喏,还记得你跟我说过的你爸爸的情况吧,我看报纸时候发现的,想着可能有用,就拿过来给你了。”

正文 第一十二章

齐漱玉订的是早报,据说就是专门冲着它的养生版。

我妈道了谢,咳嗽两声,把纸片调整到适合阅读的光线角度,念:“老年人当心类偏执状态。老年类偏执状态起病比较缓慢,病程也较冗长,其临床表现为嫉妒、被害、自罪及疑病等妄想为主,常伴有相应的听幻觉。妄想对象多半是自己的亲友或者熟悉者……老爱怀疑自己爱人的不忠诚、嫌弃、背叛自己,怀疑其爱人与他人有不正当交往,甚至有加害自己的意图……”

齐漱玉急急问:“怎么样,症状合吗?”

我妈叹口气:“就是这个样。这个叫‘类偏执状态’?是精神病吗?”

齐漱玉说:“我也不知道,还是咨询医生比较好,你看,上面说病重久了会有痴呆和忧郁症,可能会发生绝食、自杀或伤人等行为,主要看诊断的早晚。早些,治疗效果总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