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八零,小寡妇卷成富婆(434)
林兰看着几人:“小心点,别把秧把头提散了。”
吴淑芬直起腰,扭头笑道:“秧草在田坎上,你自己拿。”
林兰不好意思的说:“我忘了拿带子了。”
张秀清笑道:“小兰,你拿一把过来放秧苗子上就是了。”
“好嘞!”林兰拿起田坎上放着的秧草,下田走到秧苗子前,把秧草放在秧苗子上面,看了看旁边蹲着的吴淑芬。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帮家里拔秧子老是把秧苗拔断。
老妈就蹲在她旁边,一边拔秧一边教她,拔秧不但手速要快,而且要拔好;如果秧苗被拔断,或是拴的秧把头不整齐,栽秧子的人速度就慢,栽下去的秧苗成活率就会变低,会影响收成。
前世的今天她已经七岁多了,今年也是家里包产到户的第一年,她和妹妹一大早就被妈妈从被窝里拖了起来,吃了早饭,就去帮着爸妈拔秧子……
林兰摇摇头收回思绪,伸手抓住秧苗部根部,双手横向拔起秧苗,接着合拢双手,两手握住秧苗,将秧苗根须伏于水下,根向朝外,适度用力在水中揣动几下。
只听“哗哗”几声水响后,秧根已涮得干干净净,再抽出秧草将洗净的秧苗扎紧放在水中。
她家今年的秧草还是杨丽英姐妹俩早就替她准备好的。
这些秧草是用事先挑选出来的,颜色鲜亮的稻草去掉表皮、掐掉两头的草结,留下中间鲜亮的那部分,便是最好的秧草。
栽秧前把秧草放在水里浸泡一夜,秧草会变得非常有韧性,轻易很难拉断。
张秀清笑道:“小兰也练出来了,拔秧子的速度还挺快的。”
赵小慧点点头:“就是,小兰,栽秧子辛苦还是做糕饼辛苦?”
林兰笑道:“各有各的苦。我们下午来栽秧子还要好些,太阳下山了也没那么晒。”
张秀清:“我看乐兴的秧苗普遍都好,看样子今年是个大丰年。”
吴淑芬:“丰年好。老话说家里有粮心中不慌,丰年打的粮食要存起来,荒年来了才有粮食吃。”
张秀清和赵小慧都是过过大饥荒的,两人想起饿肚子的经历,还不寒而栗:“就是,有钱还是多买点粮油存起来,万一再来一个大饥荒,也不害怕!”
林兰想起自从包产到户后还真没出现过饥荒,哪怕天灾降临也有部队救援,真不用担心没粮食吃。
但她也不能把实话告诉她们,只得笑道:“不用担心,我卖糕饼店里存着不少面粉和油,你们开馆子,也存有粮食,真有饥荒也够我们吃一段时间了。”
吴淑芬点头:“小兰说的对,馆子里存的油粮也不少,不用担心闹饥荒。”
四人一边拔秧一边摆农门阵,不知不觉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
几个小孩子也没先前那么欢快了,林青和小豆子还吵着说肚子饿。
林兰对三人说道:“妈,嫂子,我们回去明天再来。”
吴淑芬看了看天色:“也好,老花眼了,天暗点就看不清楚了。”
四人把秧把头提到田坎上,林兰对几个孩子说道:“小军带弟弟妹妹回去,我们跟着就回。”
“噢噢噢,回家喽!”几个孩子提着鞋子欢快的跑了。
秧把头还没全部提到田坎上,林国梁兄弟就挑着担子走了过来:“妈,小兰,这些挑过去栽完,就收工了。”
林兰:“好,我们先回去做点吃的,你们想吃面还是吃饭?”
林国梁:“吃面吧,吃面方便些。”
“好。”
林兰四人帮着把秧把头装进担子里,看着兄弟俩走了,拿起放在田坎上的秧草,提着鞋子赤脚往回走。
路上遇到三三两两收工回家的村民,大伙儿挑着担子,拿着秧草,有的提着茶水桶,脚步匆匆的往回走。
几人还没到家,远远的就看到林刚几人和熊伟成在对骂。
第392章 393人多力量大
熊伟成见林兰几人回来,恶狠狠的瞪了林兰一眼,转身朝家里跑。
林军指着熊伟成:“小姑,他把菜园子里的洋芋都扯了。”
林兰几人看了看,地里扔了十来棵洋芋藤,藤上还挂着鸡蛋大小的洋芋。
“多可惜啊!”吴淑芬叹了一口气,“熊家这娃太不像话了,从张亚珍被派出所抓走,已经逮到他两次来自留地糟蹋东西了。”
赵小慧气呼呼的说:“就是,是他妈手脚不干净被派出所抓去了,又不是我们故意害他,还要怪别人。”
熊伟成糟蹋自留地又不是第一次,这娃养成这样的性子,完全是张亚珍宠溺的。
林兰才懒得帮张亚珍教育孩子,说道:“算了,忙完了,砍点竹子把篱笆修牢实点,买个挂锁把篱笆门锁起来。”
吴淑芬点点头:“等秧子栽完,就让你哥他们砍竹子把篱笆墙加固。”
几人在沟边把脚洗干净,穿上鞋子回了家。
张秀清和面,赵小慧忙着兑潲水喂猪。
林兰拿了筲箕,打算去地里掐点豌豆尖回来煮面。
吴淑芬从碗柜里端了一个砂罐出来,笑道:“我们把卖剩下的肥肠带回来了,等会儿吃肥肠面。”
林兰点点头拿着筲箕走出灶房,刚走进菜地,小豆子和林青从鸡圈那边跑了出来,解开了旺财的狗链:“妈妈,我带旺财去接向阳叔。”
林兰挥手:“去吧!慢点跑,别摔秧田里了。”
“哦!”小豆子应了一声,和林青朝老太太家那边跑。
刚过石桥不远,就遇到杨家大伯娘,小豆子乖巧的招呼:“大伯奶奶你收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