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淡扫娥眉(470)

作者: 郁之 阅读记录

傅铁衣解释道:“我有很不好的预感,这一次说不定会很危险,我不能带着你去冒险。”

赵瑟想了想,很认真地道:“可我是你的人质诶!不是越危险才越要带着我的吗?不然……十一那家伙……”

傅铁衣轻轻笑了:“人质什么的,要是先出了事就更不好了。所以……”他抬起头,瞧着赵瑟说:“你就别管这些了,专心在临汾等好消息吧。”

赵瑟“哗啦”一声从水里钻出来,浑身淌着水就这么坐到傅铁衣身边,静静地望着天上的星星。过了一阵子,她缓缓的开口道:“可是,我一个人在临汾会害怕啊。我不喜欢独自等待,独自一个人傻傻地坐着等待结果……就像看星星,让人恐怖。如果不嫌累赘的话,就带着我一起吧……”

“……不,不是累赘……”虽然看起来很像是被强迫的,但傅铁衣心里的确有几分百感交集,的确有那样一种诉说不清的温柔在他的心头萦绕。

“那就一起去吧!”赵瑟干干脆脆地说,带着干干脆脆的笑。

他们沉默了很短的一些时候。傅铁衣轻轻说:“瑟儿,你是个好女人……”

“那当然!”赵瑟将头靠在傅铁衣的肩上。

夜幕降临,黑夜笼罩了大地的一切,天地间只余下繁星点点。

第二天拂晓,根据赵瑟自己的说法,她忠实地履行着自己作为人质和监军的双重职责,跟着傅铁衣一起进山去了。于是,根据傅铁衣前一天的不祥预感,他们果真被流寇包围在霍山。

那是宣华二十八年七月初五的事。当时,傅铁衣率领的两万前锋已经深入到霍山腹地,而计划中应该从临汾过来的接应的部队却一直都没有到。那是傅铁衣自己的嫡系军队,绝不存在调动不灵的可能。那么,事情就麻烦了。不仅他们无法按计划围歼流寇主力,而且很有可能反被流寇包围。

后来的事实证明,的确不是流寇钻了傅铁衣的圈套,而是傅铁衣中了流寇的圈套。他们被流寇的主力包围了。

摆在傅铁衣面前的路怎么看都只有一条,那就是以两万的兵力与流寇十万主力一决胜负。

是的,还有援军和盟友。或者在包围网之外,在河北,在山东,傅铁衣还有数倍于流寇的嫡系部队,但是,他们都太远了。只要流寇在这里杀掉傅铁衣,属于河北—山东军阀体系的战争和历史就都结束了。或者屯兵晋阳的曹文昭来得及救援,但那只老狐狸的人品,还是指望他不要趁火打劫得好。所以,傅铁衣唯一能指望的援军只有叶十一,并且这个援军还是不牢靠的。只要想一想赵瑟的不靠谱,大抵也就可以知道她这个人质究竟能能保障些什么东西了。

对于这种情况,傅铁衣倒是还挺乐观。他还能苦笑一声自嘲:“看来我这个人还的确是只要做前锋就必然要输的命啊。很多年前就是这样,当初不知道被卢文瑶那女人嘲笑过多少次……哎呀,明明都认命这么多年了,怎得带上了你就少年意气起来!”

赵瑟那女人早就把她把胸脯拍得震天响吵着要与傅铁衣同患难、共富贵那晚的英雌气概丢得一干二净。这家伙正坐在地上抱着膝盖做怨妇状,低着头为当初没听话留在临汾悔之晚矣。听见傅铁衣提起卢文瑶,分了心神,才抬头问:“卢文瑶凭什么数落你啊?”

傅铁衣道:“当初我做前锋遇到不利都是她来救援啊!”

赵瑟便又没精打采地埋怨:“现在又不能来救我们!哎……你说你在临汾的军队会不会来救援呢?”

傅铁衣摇头苦笑,揉着赵瑟的头发道:“你不曾真正打过仗,不明白此中的关节。临汾援军之所以会失期,我们之所以会被困于此,必是因为流寇攻打临汾,将援军牵制在那里的缘故。他们来不了了。”

赵瑟却又眉飞色舞起来,大有料敌先机的自得,洋洋道:“你看,我说不去临汾吧,不然说不定早就让人家生擒活拿了!”得意了一会儿,便更加垂头丧气起来,嘀咕道:“那就只能指望十一了,也不知道他当紧不当紧我……哎,你传讯给他没有啊?”

傅铁衣看得既好气又好笑,一把将赵瑟拉起来道:“时候不到。我之前说的计策,到用的时候了。”

赵瑟一怔道:“不要他来救啊?万一流寇不信咱们可怎么办?”

傅铁衣一笑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只看过些日子是否有风雨故人来之风雅……”

赵瑟听得“故人”二字,心中一惊,还待再问时,人却已经被傅铁衣塞到帐篷里去了。赵瑟扒着帐篷门观瞧,见傅铁衣大步走开,召来诸将就着树荫展开地图仔细商议用兵方略,终究追问不得。

之后流寇日日来攻,傅铁衣主持迎战,常夙夜不眠。如此苦战了月余,局面虽然还能维持,毕竟日益艰难起来。

“也差不多了!”傅铁衣点头,随即命军队撤回营寨,任流寇如何猛攻都坚守不出。

如此过了几日,果然流寇一方有信使摇着旗穿过壕沟来见傅铁衣。信使倒是个熟人,还是当年济宁城下那个信使李申。

傅铁衣展开信来,眉头便是一皱,也不细看,便递给赵瑟。赵瑟接了匆匆浏览一遍,果然是一封劝降信,信中字迹陌生,落款却是“上都故人”,不由奇怪,与傅铁衣耳语道:“奇怪,明明不是子周的字,却为何是他的语气,署他的名?”

傅铁衣冲赵瑟一笑,道:“岂不知上都故人不止一位?”说罢不等赵瑟反应,拿过信,翻过来提笔写道:昔者济宁城下一诺万金,元君尚记否?写罢交由李申带回。

上一篇: 遗千年 下一篇: 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