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有女挣钱忙(133)
雪好不容易停了,过了没多久,又开始下。城外的难民越来越多,官府难以管理,更没有那么多的食物可以维持他们的生计。
于是,徐知府召集城内的世家和各大商户商讨应对的政策。
夏九还没有资格参加这样的会议,不过,严家有人参加。当时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严裕适回来就跟夏九讲了一些。
让各家捐粮捐物这种惯例严裕适不过顺带一提。让夏九惊讶的是,周边几个城池都严禁难民进入,直接导致难民都往他们这里涌来。据说现在城外已经人满为患。
现在徐知府要各家都腾出一块地方来安置难民。而且谁家安置的,谁家就得负责这些难民的衣食住行。
这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但真正实施的时候恐怕有一些难度。
不患寡而患不均。各家提供的条件不一,有好有坏,到时候谁去这家谁去那家,将会是一场不小的纷争。
九趣工坊和九趣山庄都在城外。夏九现在担心的是,万一城外乱了起来,会不会波及工坊和山庄。
要不是工坊和山庄的人实在太多,没有地方安置,夏九真想让他们都撤进城来。
第202章 天灾之下困难多
夏九赶紧问严裕适外面的情况。她知道严家定有人在外面走动,消息比她会灵通很多。
严裕适知道夏九担心什么,说:“你放心,九趣山庄高门大院,一般人不敢招惹。工坊那边多的是人高马大的汉子,哪里是饿得走不动路的难民能欺负得了的。外头的庄子难免有些损失,不过影响不大,人都好好的。”
听了这话,夏九就放心了。
这时,严裕适又说:“徐知府打得一手好算盘,想留着这些难民去建外围的城墙。”
“建城墙的文书都办已经下来了?”夏九问。今年秋收之后本来是开工的好时机,只是朝廷的批文还没有下来,徐知府只好先建了工舍。
“已经下来了,正好是下大雪的前一天送到了徐知府的手上。”严裕适听家里人说起过这事,毫不避讳的告诉了夏九。
“我倒觉得这是个两全其美之策,而且不用等日后,眼下就能做不少事情。”夏九说,“而且徐知府最初立起来的规矩也很好,干活的才能有饱饭吃。”
夏九转头问李生瑞:“阿瑞,仔细算算我们的工坊、山庄等等所有的地方还需要多少工人。”
李生瑞笑着说:“管事们老早打了这些难民的主意,老早就把想要的人数报到我这儿来了。”
呵呵,这都能盘算!严裕适没想到打难民主义的不是一两个,而是一群人。他对这样的做法有顾虑,便劝夏九:“到底不是知根知底的人。万一里面混了些身份不明的,日后做一些不当的事,是会连累你的。”
夏九觉得认准人就好:“阿适哥哥,工坊在这三年里陆陆续续招了不少人,有城里的也有周围村上的。以后工坊还会越做越大,需要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在招人的时候好好把关,人来了以后仔细观察。只要人品无大错,能踏踏实实干活,其他的也不用要求什么。”
接着,她转头吩咐李生瑞:“让管事们都准备一下,过几天去城外挑人。还有新人的住处必须提前安排好。”
“是。”李生瑞得了吩咐就下去做事了。
见严裕适还是一脸无奈,夏九笑着说:“他们现在是难民,那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天灾,可不是因为他们曾经做错过什么事,没什么好担心的。”
“我觉得,与其让各家白白养活他们,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干活养活自己。只不过契约的时间短一些,到明年春耕前结束,以免误了明年的生计。”
严裕适翻了个白眼说:“小九妹妹,这话你不是跟我说的,你是让我回去跟我五叔说的。又拿我当传话筒!”多次的经历已经让他明确知道了自己的作用。
“那你传不传?!”夏九含笑反问。
“传~”严裕适十分无奈地说,“走了,走了!现在就替你传话去。”
夏九这边还有别的事情要忙,她问刚刚进门的罗彩平:“我们的存粮还够不够?耽误在路上的那批粮食还安全吗?什么时候能送过来。”
“姑娘,我正要说那批粮食呢!先是被大雪堵在了路上,后面遇到了一帮难民,被抢了大半,送回来的不足四分之一。官府又要捐粮捐物,那么点粮,只怕我们自己都不够吃。”罗彩平愤愤地说。
第203章 粮食的去向
“怎么就不够吃了?我们不是一直有存粮么?”夏九紧张地问。
“姑娘您忘啦!外头粮价长得飞快,百味轩一直不涨价,每天都是人满为患,有什么的供不上,都调剂了余粮过去应急。按百味轩的用量,过不了半个月就全没了。”
“百味轩不是限量了么?”夏九记得,每人限购两份,每日总限量六百份。按照当初的余粮计算,应该可以支撑一个月左右,怎么只剩半个月了?
“姑娘,没有限量,只需要三五天就能卖空了。”罗彩平叹了口气,“要不是严五公子搬走了一半的存粮,我们也不至于这般紧缺。”
“严裕适搬走了一半的存粮?!这事我怎么不知道?!”夏九惊了。这种关键时期,那么大笔的粮食调动她绝对不会没有印象!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严裕适瞒着她做的!
“啊?!原来姑娘您不知道啊!严五公子说您同意的呀!”罗彩平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懊恼不已。
“那么大一批粮食就算我给出去也会写个条子让你们去办。你倒好,光凭他一句话就让他把粮食给运走了。真是一点规矩都不讲。”夏九正生气,说起话来就不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