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了几十年的戴师傅退休回到家,其实并不能适应,早上吃过早饭,他下意识地就要去推自行车出门去上班。
手扶着车把手的时候才想起来,不用上班了。
凤宁看出师父的无所适从,便对他说:“师父,你不上班了,以后来给我当顾问吧。”
戴师傅问:“什么叫顾问?”
凤宁解释:“就是给我们指点一下方向,点评一下我们做的灯笼。”
戴师傅说:“我看你根本就不需要我指点、
我还是继续研究我的灯笼吧,我想把以前有的现在失传了的灯笼都做一做。”
“那师父你研究吧,研究好了再教给我!”凤宁笑嘻嘻地说,她主要就是想让师父有点事做。
凤宁打算搜罗一下关于传统灯笼的文献,拿来给师父钻研,想必他会非常喜欢。她在给盛世安的信里提到了这件事,请他帮忙在武汉找一找,有没有相关的文献资料。
等师娘的身体好一些,凤宁这才回家去。她这次回去是要跟篾匠们订购篾片的。离灯会还有一段时间,这么多人也不能闲着,那就要做灯笼,除了造型别致的动物灯和植物灯,凤宁还打算做最常见的红灯笼,毕竟这才是市场消费的主流。
为了便于存储,凤宁也打算做可收拢的灯笼,等打好样,也拿到塑料厂去定制固定灯笼骨架的塑料圈。
这也意味着她要全方位和灯笼厂抢饭碗,凤宁并没有打算放任灯笼厂苟延残喘,她觉得釜底抽薪,破而后立更适合灯笼厂。
等到灯笼厂入不敷出,发不出工资的时候,那些工人就不得不离开灯笼厂,到别处谋生。
凤宁很愿意接纳这批人,毕竟布置大型灯会所需的工人多达几百,自己手头这点人才哪到哪呀,加上灯笼厂那二十几号人,也不过是个中小规模的花灯组罢了。
凤宁回到家,跟父亲提了新灯笼所需材料的要求,让他依旧在村里收购。她自己则跑了一趟大姑家,把被唐长根扣留的大姑给带了回来。
本来凤金玉上次回来的时候,还有些犹豫要不要留下来,毕竟家里事情真不少,唐长根一个人在家,把家里弄得跟猪圈一般。
她刚回来的时候,唐长根对她态度还算和善,结果不到三天,便又故态复萌,又开始把她当老妈子和出气筒一样呼来喝去。所以凤宁一来接她,她就头也不回地跟着走了。这个家,以后只能当旅馆住了,住的时间稍微一长,就会人嫌狗厌了。
凤宁从家里回来后不久,就和谢俊伟带着打好的灯笼样品去找塑料厂下单,找的还是灯笼厂同一家塑料厂,因为对方已经做过同样的款,再做就轻车熟路了,质量也更有保障。
凤宁现在培养谢俊伟给自己当助手,以后可以让他给自己当采购,毕竟以后事情会越来越多,她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
谢俊伟本来是个坐不住的性子,现在凤宁愿意带着他在外面跑,他当然很高兴。
跟塑料厂下完单回去的路上,谢俊伟说:“宁宁,我刚刚看到塑料厂装了一卡车的塑料圈,应该是灯笼厂的吧?你说他们到底买了多少塑料圈?那做好的灯笼得要多宽的地方才能放得下?”
凤宁说:“你提醒我了,我们跟人订了塑料圈,也得找地方卸货存货才行。以后灯笼也需要地方存放。”
谢俊伟说:“在我们附近再找找,看有没有空房子。”
凤宁摇头:“咱们周围的房子应该不行,最好还是找个闲置的空厂房,不管存放多少东西都行。”
这个想法一直都在凤宁脑海中,现在她手下的人多了,干活需要地方,材料、货物都需要地方存放,师父家根本就不够用。
凤宁骑着车,在外面跑了几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便只能慢慢找,同时托人打听。
凤宁知道这房子迟早是能找到的,毕竟这个年代很多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都濒临破产,有很多厂房都会空置下来,只是不知道具体是哪家罢了。
这天傍晚,凤宁一无所获从外面回来,这些日子她在外面找厂房,被晒得都黑了几度。
“凤宁回来了。今天怎么样,有收获吗?”戴师傅穿着背心,一手拿着茶壶对着壶嘴饮茶,一手摇着蒲扇,给师娘打扇。
“没有。”凤宁一屁股坐在竹床上,端起放在上面的大号搪瓷缸就吨吨吨地喝光了里面的凉白开,这是心细的师娘特意为她准备的。
“天太热了,要不就别去跑了。等天气凉快了再说,你们做的灯笼,就往各个屋子里堆放吧。”师娘建议。
凤宁放下茶缸,一抹嘴巴:“没事。要是能找到,就免得搬来搬去了。”
“唐莹,来端菜,叫大家吃饭了。”凤金玉走到厨房门口喊了起来。
“大姑,我来!”凤宁从竹床上跳起来。
被凤金玉喝止了:“你别来了,刚到家,汗都没收,我叫他们来就好。”
话没落音,姐妹几个都出来了,几个男生也都过来了,大家七手八脚,把桌子碗筷和饭菜都搬到院子里,大家开始吃饭。人多,坐桌子的坐桌子,坐竹床的坐竹床,场面热热闹闹,冷清了半辈子的师父和师娘最喜欢这样的热闹场景。
正吃着饭,曾决明过来了。大家见到他,招呼他:“决明吃了没?没吃一起吃。”
曾决明笑着摆手:“谢谢,不用了,我在医院食堂已经吃过了,你们吃。”他下班回来早的话,都会过来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