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营销女王的诞生(1043)
美国和西班牙在十九世纪的时候开打。
兵马未动, 新闻先行。
普利策的《世界报》和另一家影响力很大的《纽约新闻报》放出了许多西班牙人在古巴的暴行和图片, 让美国普通人顿时对西班牙人非常讨厌。
美国的战舰被炸沉, 到底是谁炸的还没查清楚, 美国媒体就已经宣布是西班牙人干的, 美国人气得马上要求对西班牙宣战, 然后美国就宣战了。
有这样的先例, 再加上德军轰炸考文垂之前, 英国的丘吉尔确实知情但决定拿人命当烟雾弹, 没通知考文垂。
所以后世的军迷们对于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 美国到底知不知情,到底是不是美国放任日本偷袭, 以便光明正大的参战,一直都吵得很厉害。
路菲菲从维基解密里,扒出美国是怎么毁了阿根廷的大豆种植业,又是怎么毁了巴西的棉花种植业, 还栽赃乌兹别克斯坦压迫童工的故事。
这批资料都是真的,但用“黄色新闻”的手段包装一下, 做成视频,翻译成多国的文字,并使用欧洲各国的IP地址发送出去。
对于普通人来说,发生在其他国家的事情不过是他们吃饭时的电子榨菜。
特别是对于在优秀的快乐教育之下,甚至有美国人认为珍珠港是美国偷袭的,阿拉斯加是加拿大的。
但是,他们会在意自己的一切,切身利益被损害的时候,就会叫起来。
也会被听起来很刺激的事情带着走,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相信郇山隐修会、蜥蜴人、火星男孩……
路菲菲的第一步就是让各国普通人相信,现在政客们针对中国,只不过是先期试试手,等确定某个手段好使了,接下来要对付的就是他们了。
第二步,就是通过文艺作品,搞文化输出。
能够输出的文化,总是强势方往弱势方输出,如同唐朝时,万国衣冠拜冕旒。
当然,小众文化也能输出,不过小众文化输出后,还是小众文化,满足的是受众“我与众不同”的心理,以及满足“我与全世界对抗”的孤勇感。
想让更多的人接受自己的观念,必须符合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和心理状态。
路菲菲请人对各国小康家庭阶层进行分析和调查,看他们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关心什么新闻内容,甚至是更关心商品的品质、价格,还是它背后的事情。
比如,一个风评很差,花心滥情,还时不时发表非常政治不正确言论的人,他开了一个商店,为了促销,24K纯金,他只卖一美元一克,你会去买吗?
在记名的调查中,95%的人表示不会去买。
在不记名的调查中,99%的人表示会去买。
综合其他项目的调查结果,涉及政治立场的想法丰富多彩,涉及到最基础的日常民生,大家的思想都高度统一,保持着原始的纯粹。
顾客就是上帝。
不怕上帝讲原则,就怕上帝没爱好。
有爱好就行。
段风的棉花小人系列动画片正式开播,在棉花小人的王国里,人和动物就是各种各样形状的棉花团团,白白软软,走的是软萌可爱路线,看起来毫无威胁。
没血腥没暴力没色情,就是棉花们的日常。
每团棉花的背后都是自己的国家,性格也承袭自这个国家的刻板印象。
比如埃及长绒棉的脑袋上就戴着法老的金冠,双手交叉,捏着俩权杖。
中国棉花就是善良热心,哪里敲锣哪里有它,到处吃吃喝喝的形象。
还有澳大利亚棉花,成天跟澳大利亚的羊绒抢C位。
每集都输出情感: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打工人对上班的冤念。
前十集播放调查,收视率最高的是棉花城的NANA一家日常、冰淇淋店打工人之冤念那两集。
打工人的冤念就不用说了,都说东亚最卷,其实天下大同。
大家都有自己的接受阈值,超了就心里受不了。
哪个公司没有讨厌的同事、折腾的甲方和抠门的老板呢。
路菲菲进行一步分析,她原以为喜欢看母慈子孝场景的人,应该是家庭条件都挺不错的。
没想到,说反复看的人都是家庭不幸的。
其中还有一条来自美国的评论,点赞最高: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了父母争吵的环境里,我的家庭充满了悲凉气氛,尤其是一家人生活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看到父母之间经常冷战,那种压抑感让我感到非常痛苦。
第一次看到这么温馨的家庭,我被诙谐幽默的父亲,温柔体贴的母亲深深吸引,尤其是他们之间相爱的样子,是我在黑暗无望人生中的一点光,体验到了家庭应该有的快乐与放松。
看着他们的孩子可以哼着快乐的曲调回家,我很羡慕,我每一天回到家里,迎接我的不是父母的争吵,就是黑暗的房间和醉酒倒在地上的母亲。
只有这个动画让我脸上能够挂上笑容,心情快乐,让我暂时忘记家庭里的不幸。
感谢动画片的制作方,让我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与追求,希望将来,我也可以拥有NANA一家那样的生活。
这条评论下面还有不少与他家庭相似的人,有不少吐槽自己母亲酗酒,父亲不管事,整天不着家。
本来这个动画就是纯洁的棉花城的故事,没有设定主角,路菲菲的计划就是等待播出十集之后,看人民群众更想看谁,谁就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