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营销女王的诞生(1058)
当一个人第一次不劳而获得到与自己日常收入相等的横财时,会惊喜。
当这笔横财每月都会定时入账,且坚持了好几个月,它就会成为这个人日常消费计划的一部分。
当这笔横财的数量突然减少到五千, 或是直接没有了,那收款人会非常的愤怒, 哪怕他从未为了得到这笔钱而动过一根手指。
副总统的儿子,也是一位政策顾问,觉得路菲菲在危言耸听:“中国已经与我们国家签定了很多基础建设合同,怎么会不来?”
路菲菲拿出一份公文:“这是近期中国公司对中国籍员工提的要求,未经允许,不得离开营地,光是审批,就要经过六个人签字,并且要写保证书,出去的理由必须是不得不出去的理由,像出去逛酒吧,在中国人的眼里,不属于不得不出去。”
大家都缩在营地里不出去,有营地的日常安保措施就行了,确实不需要额外雇用私人保镖。
路菲菲把话挑明:“必须找到真正的凶手,还中国人一个清白。”
领了这么久的分红,总该做点什么。
在局外人的眼里,新闻走向慢慢变了:
“凶手是中国人”
“凶手是假装中国人的日本人”
“凶手其实是美籍亚裔,假装成日本人,去栽赃给中国人”
“凶手是美籍亚裔,全受到英国人的指使,假装成日本人,去栽赃给中国人”
……
而这一切的利益目标,是几条在计划中的铁路招标,中国打算半买半送,也就是开了一个超低价,这影响到了其他参与投标国的利益。
众所周知,谁得利益最大,谁是凶手……
既然有四个国家参与投标,那就全选,除了中国之外,另外三个都是。
水被越搅越混,已经没人在乎凶手到底是谁了。
从这案子一出来开始,路菲菲就知道这事根本查不清楚。
世上最难查的就是走在没有监控的路上的两个陌生人,其中一个突然想杀人了,然后杀人了。
涉及到著名人物的“烛影斧声”和“武则天长女之死”,还有什么红丸案、梃击案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何况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夜店这种地方,喝高了发疯的人多呢,上哪儿查去。
路菲菲完全没指望能破案,她的目标只是让舆论的重心转移。
【有人死了,中国人杀的】,很简单粗暴又无聊,只能稍微传个一两天,甚至在普通人嘴里都传不了一两天。
但是往里加入更多惊悚悬疑,阴谋、大国博弈,立马就成高票房爆米花电影的标配,会让更多的人乐于tຊ讨论,并且再加入自己的脑补。
不管哪个国家的人,都喜欢让自己显得比其他人更聪明一点、知道得更多一点。
直到最后,亚丁湾新冒出来的海盗团伙很快取代了这件事,成为新的报纸头条。
传说中那条与凶杀案有关的铁路到底还是开工了,承建方是中国人。
在八卦媒体的嘴里,这就是那三个想栽赃中国的公司认输的标志。
哪怕那三个被点名的公司公开发表声明“我们压根就没有参加投标”也没有用。
怎么看都像是在无力的解释。
他们真的没有参加投标,吉布提这个穷地方,修建铁路得到的收益远低于付出的成本。
自始至终,只有中国在跟吉布提人谈。
一件对于普通人生活毫无影响的新闻就这么过去了。
紧接着,第一个说凶手是中国人的报社忽然被调查,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事情,被调查的原因却不是那则头条新闻。
他们在标题上写的是中国人,但在正文里加了“可能”两个字。
搞新闻的不在标题上搞点震撼人心的动静,谁要看啊。
这根本就不是事,正文里的“可能”,就是他们的免责声明。
所以,他们被调查,也不是因为这条新闻。
而是违规使用照片、违规使用了一些词句,以及违规刊登了一批没有提交生产许可证的商品广告。
虽然有法律规定不许,但是以前根本就没人管,几乎所有媒体都在这么做,从来就没出过事。
就好像国内很多人误以为自己随便下载一个科学上网程序,跑去国外看脸书和推特不犯法,只有看黄网才是,还兴冲冲地到处跟人“科普”“辟谣”“冷知识”,并骄傲地宣称“如果我犯法了,为什么没有警察来抓我”,“这只是国家给的一个门槛,如果连科学上网都不会,出去之后怎么分辨是非对错”。
只不过是这么干的人多,没有太恶劣的影响,暂时不想抓罢了,需要的时候会抓的。
偷一百万跟偷一个外卖都是偷,被偷了外卖报警跟被偷了一百万报警,显然结果不一样。
现在这家报社以为自己只是偷了一个外卖,没想到会遭遇偷了一百万的对待。
他们没想到的是,自己“偷外卖”的行为,影响到各位政策顾问赚一百万了。
刘姐告诉路菲菲,另外几家报纸兴高采烈地在头版刊登了这家销量总是名列前茅的同行被停刊调查。
她非常不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就没有一点物伤其类的感觉吗?他们不觉得下一个可能就是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