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营销女王的诞生(1132)
人,是1909年第一批庚子赔款的留学生,是晚清那批最聪明的年轻人。
还很有政治眼光,在1912年就看出了巴尔干火药桶的不稳定,决定跑路。
从欧洲到美洲,坐的是泰坦尼克号的三等舱,船没了,他幸运的没死,到美国开始了新生活。
路菲菲听得津津有味,牛逼啊,人设BUFF叠满。
要是到了美国,还能进个监狱,实现龙场悟道,再当个工程师,最后“爷投共了”,最后再干出个特别惊天动地的事,比如直接导致古巴导弹危机,不然给他拍个人传记电影都可以。
说完身世,安德森就跟段风开聊商业艺术,游戏里的艺术也是商业化,画画的人完全以受众群体的喜好为出发点,什么自我的表达,完全不重要。
两人虽然不是一条赛道,不过就商业化这一点,还是有可聊之处的。
安德森想在国内搞电影海报,在跟段风聊他做过的心得,路菲菲心想:他挺会讨巧,钱不少,做好了容易出名,再差再差,也就是大家扫一眼就过去的事,不会留下骂名。
电影的风格不同,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不同,需要有不同的画风,段风不可能一个人包揽所有的海报业务,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安德森不能算是段风的竞争对手。
段风对艺术本身的兴趣极高,引经据典,谈得特别开心,说着说着,就不由自主谈到自己最近的构思:“……我最近就想用小人物的一生把世界大事串起来……”
听他说了一个开头,路菲菲就在桌下,伸脚踢了一下段风,段风一愣,好歹是反应过来了,没叫出声,也没问你踢我干嘛,但也不觉得自己哪里做错了。
构思而已,每个人做的都不一样。
在公司的美术组,哪怕是把所有细节都清清楚楚说明白了,十个组员,也能画出十种完全不同东西来……包括惊艳到当即拍板选用的,还有稀烂到不知所云的。
段风的经验决定了他的行事风格。
路菲菲则是见过太多不小心说漏嘴,然后创意被盗,跟人撕著作权撕半天的悲惨故事。
谨慎一点总是不会错的,路菲菲不是觉得这个安德森在艺术创作能力上有什么不足,一定会抄段风的创意……而是觉得他整个人都很浮夸……
他祖辈的故事太过巧合与离奇,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巧合和离奇的事,但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大多数男人当着女人的面说出来的神奇故事,得狠狠打个折扣,有人要打五折,有人得打三折。
别人当个乐子听听就算了,路菲菲是个要刨根究底的人,她一定要先搞清楚安德森吹出去的牛到底有多大,是简单润色了一下,还是世间根本就没有这头牛。
这决定了她能给予安德森还有柯以霞多少信任。
柯以霞是安德森在中国的商务代理人,她想先安排安德森跟各位圈子里的人认识认识,打个招呼。
艺术这种事情,都是你抬我,我抬你,卖字的文人,书上都得有个腰封,某某名人推荐,还得有个卷首语、推荐词……互相推一推,大家共同进步。
柯以霞找到路菲菲,就是看中路菲菲的资源。
艺术圈子分不同的层级,过于直白单纯的商业,能卖出钱,但卖不出高价,比如深圳大芬村。
柯以霞混的圈层是艺术界之外的商人们,他们是艺术品的消费者,只能在拍卖行举牌,成为新闻里的“神秘大佬”,却无法说服大众认同这件作品的艺术地位。
安德森想要的是在大众,至少是稍稍了解一点美术相关的大众心中,也要有地位,那就得找专家。
柯以霞早就打听到过:路菲菲本人跟影视圈上层的资方有往来,她的男朋友的爸爸妈妈在高雅艺术圈都有头有脸。
这绝对是一条能助力每一个梦想的金大腿。
柯以霞所求就是路菲菲能帮忙往上推荐一下安德森,要多少钱好说。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身世这么带劲的美籍华人,想走歌颂祖国的路线,应该很容易火起来,不管是统战口子,还是普通民众舆论都一定会支持。
可以说,是“自带流量”,只要稍稍有人抬一抬,必然会有讨论度,有讨论度,很多事情就好办了,那些影视资本的老板们,哪有空研究什么艺术价值,他们就看有多少人关注。
这就是为什么流量明星的粉丝们要化身数据机器人,每天坚持不懈地为自家爱豆“做数据”。
因为,资本真的看。
正常的营销公司看到这先天走红圣体,早就扑上去签约了。
路菲菲却说:“我要先做一下基本调查,看看这个画风的受众有多少,要是叫好不叫座,那就不太好操作了……”
她说到这里停住了,用意味深长的眼神看着柯以霞,意思是“懂得都懂”。
柯以霞点点头:“我明白。”
从茶馆出来之后,段风问道:“你对这件事的兴致似乎不太高?”
“嗯,风险太大了。”
段风不理解她说的风险是什么:“他的画还可以,如果我手下的人能画成那样,我会很高兴的。”
“要是严凯新开一个美术组,让他去做新组的美术总监,跟你平起平坐呢?你会有危机感吗?”
段风理性客观的评估之后,给出了一个答案:“嗯……确实有可能会被他抢去一些项目……不过一个公司里的项目少,外面的项目多,我一个人不可能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