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营销女王的诞生(713)
公司也是如此, 如果一直接的都是中低档的业务, 高端的甲方会怀疑公司的业务能力, 不是创意不行, 就是执行能力不行。
自从出来单干, 路菲菲在接单的时候很注意, 除了合同价格之外, 她也很看重甲方身份,能不能为公司和自己带来额外的社会影响力。
一亿五千万, 是好的。
提高整个镇子的档次,也是好的。
但是,这个镇子,上上下下的人都不想动。
这就很不开心了。
在了解这个镇子的历史之后, 路菲菲也怨恨不起来。
大工厂搬走之后,他们努力过。
但是, 就像这次路菲菲做的怀旧探店一样。
一阵风来了,游客“呼啦啦”都到了,店里的人见连续几天都要排长队,兴奋地买了好多食材,把店里的家具什么的都翻新了。
过了十几天,风吹走了,游客瞬间消失。
店里再次空空荡荡,只剩下了多采购的食材、多买的桌椅板凳和碗筷。
更惨的还有购入了大型烤箱、商用咖啡机之类的贵价电器。
离开了游客,这些东西的成本不知道几百年才能回来。
这里的学生们最爱的是不超过两块钱的奶茶,三块钱的都卖得不太行。
这个镇子,自己努力过三次,跟风了两次,最终火过三次,每次不超过一个月。
火的时tຊ候迎风而上容易,判断什么时候风要停,抓紧时间平安落地是个难题。
不幸的是,五次营销,五次都是一阵风。
而且还印证了一句话“人类唯一在历史中接受的教训,就是人类从不接受任何教训”,次次都是硬着陆。
老商家没什么投入还好,最多损失一点菜钱。
闻风而动的新商家损失就严重了,房租、采购硬件的费用、装修的费用。
最倒霉的一个人,发现这里没有高端餐饮店,他认为自己正好来占领这个市场空白。
付了一年的租金,刚刚装修好,付清尾款,风就停了。
连续两周只卖出去一杯奶茶之后,他在博客上留下一句话:“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想把距离市中心车程两个多小时的房子卖出去。
要么这个城市特别牛逼,全都是世界前列的名企,值得来回跑这么远上班。
北京上海做到了,早上六点起床九点钟到公司的事情在这两大城市不算炸裂的新闻。
要么这个地方的气候物价特别宜居,住的都是退休老人,不用考虑上班的事。
要么这里至少能有方便家里一个人的设施,比如名校。
路菲菲见过一个看起来根本就是一段走廊的房子,敢卖三十万一平方,就是因为它是学区房,买了就是等孩子上学。
不管房子有多垃圾,只要标明“省重点小学唯一学区房”,哪怕房子没屋顶,都有的是人买。
不巧的是,本镇“三不沾”。
路菲菲想让小镇起码有齐备的生活享受,让业主好歹能在双休日找点乐子。
就这,镇子上也不支持,各种配备都不到位,虽然房地产商保证,他们会尽力协调。
不过……自从很多期房爆出烂尾之后,这种虚无的保证,也很难让人信服。
路菲菲在镇子上转了一圈,跟本地人聊天,本地人都说:“唉,好不了啦!谁管我们啊,要什么没什么。”
路菲菲对这里的自然环境还是很喜欢的,如果是当旅游景点,应该很有希望。
如果常驻的话……
路菲菲重新调整了消费者画像:中产以上、有车、不用按时去公司。
策划组开会的时候找出符合这种人:“已经成名的设计师、画家、作者,公司高管……”
这些人要么对居住环境要求很高,要么对学区有硬要求。
去年四万亿救市资金下拨,其中受益最多的是基建,简单来说,就是房地产。
现在到处都有新房在建,有名气的开发商一大堆,居住环境好的多的是,人家凭什么来这里买房?
策划部一个同事提议:“要不,我们问问开发商,能不能想办法搞个学校来?现在有不少重点小学搞分校,我家旁边那个省重点,已经开了五个分校了。”
“问过,这种也是一时半会儿谈不下来的事情,路总说,做方案的时候,得写我们做什么,而不是我们建议甲方做什么。”
会议室里愁云惨淡,他们有用户画像,一时却想不出来要怎么样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让他们愿意哗哗的买。
一直熬到凌晨一点多,策划部的人想了二十几个可能性,又被互相一一推翻。
第一次头脑风暴会议就此结束,收获:每个想法里都有那么一丁点细微的可取之处。
策划部主管自我安慰:“积腋成裘。”
最终他们交上来的方案是:邀请公司高管、知名艺术家买房,以“买房看邻”为卖点。
路菲菲看了一眼方案:“主意不错,怎么执行?这些人为什么愿意来这里买房?”
“呃……这里有山有水,环境好。”
“红山区那边也有山有水,交通更方便,离市区一个小时。”
“那边…… 那边的山水不如这边的宏伟。”
路菲菲继续追问:“宏伟说明什么?”
“看起来好看,不然也不会每年都有那么多人出门旅游,看看公园里的小池子小假山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