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渣后,前任他高攀不起(460)
他眉眼沉郁,直接站了起来。
靳寅初冰冷的视线环视会场,他的气势太冷太强,被他看到的人,都忍不住闭上了嘴。
会场安静下来,他才冷冷开口:“我是靳氏总裁,靳寅初。我们是一起的,她说的话我都可以担保。”
众人呆滞了几秒,反应过来后倒吸了一口凉气。
靳寅初?
在国内,靳氏是顶级豪门,无人不知靳寅初的名头,而在国外,他的名字更是响亮。
他留学的那五年里做了不少让人惊叹的事情,华尔街现在还流传着他的传说。
在场的人都是华商,可能有人不知道靳寅初长什么样。
但却绝对不会不知道他是谁。
这样的人担保,哪怕是一美金买《青竹赋》这种荒谬的话,竟让人觉得莫名可信……
有人忍不住问出口:“靳总,不是我们质疑,只是你带来的这位……为什么只出一美金?”
靳寅初没有回答。
他只是让开身体,满目信任地看向蒋听言。
第415章 是赝品
很显然,靳寅初站在一旁,只是充当一个保护者的身份。
但他的态度很明显。
他在,就是蒋听言的底气。
不管她说什么做什么,他都可以兜底。
这种安全感真是让人心生愉悦。
蒋听言忍不住勾起唇角。
面对全场人质疑的眼光,她坦然站着,脸上没有丝毫局促。
蒋听言看向台上,满眼锐气:“如果是真品,当然值一百万,但这幅《青竹赋》只是仿品,一美金买来销毁,就是它的价值。”
仿品?
所有人都是一愣。
接着不可置信地看着台上的字画。
主持人脸上的笑容都要挂不住了:“这位小姐,你开什么玩笑,我们都是经过专业鉴定师鉴定的!”
旁边刚刚发言过的鉴定师也脸色漆黑:“你凭什么说这是仿品?”
蒋听言大声道:“《青竹赋》是黄喻南中早期的作品,这是他和朋友一起游玩遇到一片竹林时所作。而在青竹赋之后,他还写了一篇游记,其中就提到了青竹赋。”
“黄喻南年轻的时候十分推崇北宋另一位大诗人苏祈,因此他的早期作品中都有苏祈的影子,笔笔开张,气息内敛。”
“但待他小有名气后,奠定了自己的风格,点画用笔十分有力,写字痛快,颇有动感,大开大合之间,有股洋洋洒洒,气宇轩昂的气势。”
“他写下《青竹赋》时,是在赴任途中,当时他的自身风格还未完全形成,因此哪怕是游玩时所作,字迹看起来也还是沉静内秀,只隐隐有漾动之笔穿插其中。”
蒋听言侃侃而谈,说得有理有据,可以看出她的知识扎实。
众人都听进去了。
但也有人忍不住发问:“我看台上这幅《青竹赋》,和你说得完全相符,你怎么说是仿品呢?!”
“对啊。”
“看起来的确是黄喻南早期的字迹。”
蒋听言却笑了笑:“字迹当然有问题,虽然仿这幅字的人技术不错,但他一定是更擅长仿写黄喻南中晚期字迹,所以仿早期字时有些收不住,虽然看起来内秀,但转笔时却过多用力。”
在场的人脸上一片空白。
这些细节都是行家才能看出来,就连蒋听言,也是因为本身在书法上有造诣,对黄喻南这种大家也有所研究,甚至经常临摹过他的字,才会一眼看出问题所在。
但今天来拍卖会的人都不是行家。
和他们讲细微的字迹变化,无异于对牛弹琴。
果然,她一说完,台上的鉴定师就不屑地笑了。
“你有什么资格评价黄喻南的字迹?”
“先不说书法家作画写字时,本就多受心情和环境影响,有细枝末节的变化也是常有的事。”
“你年纪轻轻的,光凭你卖弄的这几句众所周知的知识,就能靠这些字的笔锋走势去评判字画真假了吗?我鉴定字画十几年,都不敢这么说,你又凭的是什么?”
有人听了频频点头。
蒋听言怎么看都是一个小姑娘,她站在这儿再侃侃而谈,也让人无法信服啊!
蒋听言心中不由得有些郁闷。
这种场景也太熟悉了。
上次和傅山对峙,不也受过这种质疑吗?
因为傅山有名,年纪大,所以他说的话就有人无脑信。
而她年纪小,不出名,又是个小姑娘,说什么都会让人先心生几分怀疑。
真的是,看不起天才啊!
蒋听言撇撇嘴,她也不纠结字迹。
她冷哼一声,声音更大:“好,我们不谈字迹,更大问题出在印章上面!”
“黄喻南赴任之前,印章上是他的字日华二字,赴任为太守之后,又多加了岷府多昌的印。当然,后世流传时,总会有权贵将自己的章印上去,所以《青竹赋》上的印章不下十个。”
这倒是。
台上的《青竹赋》卷轴泛黄,可以看出久远岁月的痕迹,但上面除了毛笔字,还有数十个红色印章。
什么子京珍密,居隐放言等等。
还有印章重叠起来,让人实在分辨不清是什么。
蒋听言直直站着,身体像是青松一般。
她眉眼锐利,高声质问道:“黄喻南作《青竹赋》时,还未上任,怎么会在上面盖上岷府多昌的章?”
众人往台上看去。
有人甚至按捺不住,直接冲到台前细细去找。
“还真是!”
走在前面的人忍不住惊讶大喊:“这儿,这儿有一个岷府多昌的章!”
主持人和鉴定师脸色齐齐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