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那么冷,她也不嫌手露出来冻人。
“我就是看看家里还有多少钱,培培要念书,我俩肯定要继续供。”
“我又没说不供。”林文华道,“再说了,他们读大学都不花钱,读研究生怎么会花?国家有补贴的。”
就是研究生距离红河tຊ村太过遥远,林文华了解过读大学的政策,却根本不知道读研究生的政策。
他甚至怀疑,别说他们公社,整个县城都没几个人读过研究生!
这两年,每每想到林培去海城大学读书,他在梦里都能乐醒,眼下林培说要读研究生,他更是高兴。
至于林培担心这三年拿不着工资,林文华觉得他完全是多想了。
一个厂里,不少人能拿到高工资,可多少人读过研究生?
别的道理他不懂,但他知道,越少人读的东西绝对越值钱!
“我现在在队里有工分拿,你别愁。”
见郭萍还觉得林培大手大脚,林文华道:“孩子给你买了衣服你还嫌,下次叫他买给我。再说了,他这是从生活费里抠出来的,你都给他了,不就是让他随便花吗?”
“两个孩子都大了,又分寸的,你别管东管西。”
林文华觉得,林正祥有句话说得特别有道理,林培要读研究生了,是他们全家文化最高的。
他们这一辈子就待在红河村,都没出过远门,见识基本是没有,怎么能对孩子的选择指指点点甚至干涉呢?
林文华很清楚,郭萍纯粹是高兴的,才会不知所措。
他内心忍不住感慨,如果不是林叙先说要读大学,如果不是他制得住林培,他能想象自家儿子读研究生的场景吗?
两个孩子都很优秀,他作为父亲很骄傲,作为舅舅也很骄傲。
林正祥在林叙考上大学后觉得没辜负闺女,他这个当舅舅的何尝不是?
林叙越有出息,他越觉得自己对得起唯一的姐姐——虽然这份对得起并不是他创造的,而是林叙自己努力得来的。
……
林叙发现,他已经不能作为街溜子在村口那条路上晃来晃去了。
谁看到他都一脸好奇问他,记者怎么采访他的,是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举着话筒。
林叙说没有,说上新闻的报道才会用话筒,村里人都一副失落的模样,并且发出了和郭萍一样的疑惑:“怎么没给你贴张照片呢?这么俊的小伙儿。”
林叙:“……可能就是我不够俊,才没放我的照片。”
林叙这种自我批判的言论自然引来了一片反对声:“瞎说,你就像你妈,俊得很!”
这天林培叫了他一声“俊小伙”,被林叙把雪球捏成冰坨子砸。
林叙一边躲一边笑,差点被口水呛到:“人家又没说错,你就是俊啊!”
“我让你俊,我让你再俊!”捱了好几下砸,林培才闭嘴了。
但林叙是不敢去村口晃荡了,尤其是看到那些眼熟又不认识的面孔,他通常会低下头,装作自己只是个无名氏。
他上报纸这事,赵海平和钱鸿都听说了。
赵海平他们寒假依然比林叙两人迟,他们到家那天,林叙已经回来两天了。
“我没看到那份报纸,看到我就写信给你了。”赵海平感慨道,“我都写诗投给杂志了,怎么知名度还不如你?”
大学让他成了一个诗歌爱好者,他学考古的,学科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特别丰富,他看到感兴趣的就咏一咏诵一诵,创作没有瓶颈期,林叙觉得,以赵海平对诗歌的狂热,他总有一天能出诗集。
对他表现出来的羡慕,林叙很直白道:“要不我把这个知名度让给你?”
赵海平于是捂住了嘴:“那还是算了。”
他享受诗歌被认可的乐趣,却不是林叙这种谁见了都要问一句式的。
“还是因为你水平太高了。”赵海平得出了最终结论,“高到全国人民都知道。”
林叙:“……”
真的,这群人能不能别这么夸张了?
他只是上了第四版,还没上到头版头条。
当然,这话林叙没有说出口,一旦说了,他可以肯定,他这群盲目的小伙伴只会让他再接再厉,完全没有尊重现实规律的想法。
这个暑假林叙和林培都外出实习了,所以和赵海平两人没遇到。
不过赵海平和钱鸿也都没回家,宁安大学的课业不比海大和交大轻松。
寒假回来,大家的状态都比去年要好一些。
几人都是在大学里勤勤恳恳念书的类型,刚入校的时候基础或许差了些,可只要跟上教学的进度,慢慢地,几人就能拿奖学金、能交出漂亮的成果了。
读书读出了状态,那种被知识充盈着的满足感和一开始的茫然自然是不同的。
虽然对各自的学科不够了解,不过对方一直在努力——这是他们互相之间可以确定的事情。
林培把想读研究生的事情说出来,赵海平立刻接话道:“我也有读研究生的计划。”
他是卫强宁安大学版,不过叫他去读研究生的那位教授名号更响亮些——那位教授来自京城大学历史系。
对方和赵海平有过一次交集,他一开始觉得赵海平字写得好看,慢慢又觉得他做事认真、愿意沉得下心。
学考古就得有耐心,能熬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