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不做任务[快穿](222)
就这么相安无事着,已经很久没有官员被当众拖下去。
赵林看着日渐稳固的朝廷越发觉得乏味,再看地方上奏的案牍,依然那么有趣,决定挑选京官下放地方,相应的,也会挑地方官上调到京都。
这种光明正大远离京都远离暴君的机会,一经公布,所有京官都拐着弯和秋宫令、沈御史这些陛下爱臣打探消息,询问下放条件是什么,不出意外,是良田和金银。
最后这次机会算半拍卖性质,以价高者得到下放机会,每位官员离京时都跃跃欲试,热泪盈眶,终于不用被迫加班熬夜处理公务,真是太好了。
可惜没高兴多会,当马车逐渐远离送行队伍,就在必经之路上遇到提前等待的将军和五百士兵,再打开陛下密旨,看到三个大目标外加十个小目标,几乎要将牙齿咬碎。
狗皇帝,他可是花重金买的下放机会,竟然有这么多任务,是不是玩他啊!
心里再生气,官员面上也不敢显露半分,因为随行将军和士兵几乎将陛下奉若神明,那是绝对的忠心耿耿,听不得别人说一句陛下坏话。
隐晦委婉的话可以说,因为他们普遍没读过书,大概率听不懂。但要是不小心遇到个读过书的被听懂,那挨揍就是不可避免,他们本着受罚的准备也会打你!
曾经某纨绔子弟就被巡逻的金吾卫追着打了三条街,最后还是他爹出来赎人才作罢。
杨双易被安排下放,看文官打开密旨后就不说话,蹙眉道:“你看完没,咱们还要抓紧时间赶路,这天气晚上露宿野外可是很冷的。”
连忙收起密旨,如今已是唐县令的文官笑着道:“这就走,这就走。”
杨双易觉得对方笑得怪怪的,但没心思探究,继续道:“陛下让我给你带句话,一切恐惧源于兵力不足,她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想着密旨上的目标,最重要的就是收归田亩,唐县令心间狂跳,这是准他用兵强收?
那,那可真是太好了,总归不全是糟糕的事。
送走京官,赵林在皇宫坐等地方官来京后闹事,果不其然,当他们陆陆续续抵达后,先是老实一段时间,然后开始暗中走动,自以为拜好码头就原形毕露。
没让人失望,赵林立刻开始罚钱、杀头两手抓。
三年后,当这批地方官也慢慢学乖,开始真正懂得如何乖巧做事,新一轮的上调和下放也开启报名通道,各家又开始暗中比拼财力,帮赵林丰盈国库。
就这样,一批又一批的调换,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地方浑浊的水域慢慢清澈起来,哪怕比不上赵林亲自坐镇的京都,也让各地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而生活越来越好,供孩子求学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哪怕女子机会比起男子来说依旧少,但有赵林在最上头撑着,不改进政策,地方的情况也在逐步变好。
有些事就这样慢慢渗透,思想也跟着渐渐转变,为后来者奠定结实基础。
*
建安三十二年,春。
太子赵君卓起兵谋反,困帝于养心殿,逼其让位。
已带兵包围皇宫,赵君卓推开养心殿大门,带着甲胄齐全的士兵走进去,看到烛火摇曳下鬓边早已灰白的陛下还在批阅奏折,眉心微蹙。
紧紧握住腰间长剑,太子道:“传位于我,我放您离宫。”
有始有终,赵林批阅完最后一份奏折,抬头看着已然成年的太子,眉眼间都是锋锐进去之气,还有着少年人独有的朝气,很是不错。
将早已准备好的传位诏书扔过去,她站起来,穿上邱宫令递来的斗篷,抬步往外走。
士兵立刻渐起圣旨交给赵君卓,她看到是玉玺盖章,忍不住弯起嘴角。再看往日威严的陛下要在夜色下被赶出宫,心中升起不忍,“您可以明早再走。”
认真筹备三年终于等到太子造反,赵林觉得这继承人培养得不错,有智谋有魄力,她晚年应该能好好享受大好河山,正想临走前多夸几句,就听到这话。
“对敌人要够狠,不然一时心软换一世后悔,可没人替你哭。”
明明逼宫顺利,但面对母亲的严肃教导,赵军若依然紧张,握着剑柄的手微微颤抖,“您这是想让我,杀掉您吗?”
赵林摇头,“你有这个心就好。”
这对话着实奇怪,赵君卓不懂母亲的意思,也看不透母亲的想法,只能目送她离开,并派人跟上去,确保她真的出宫,并真得连夜离开京都。
她做不到对母亲下死手,哪怕近三年母亲不断剪除她的羽翼,打压她,羞辱她,让她这个太子形同虚设,也根本办不到。
别人不清楚她的来历,她自己最清楚。可尝试过权利的滋味,谁想回归一无所有,起码她不愿意。
以母亲的能力和人格魅力,放在皇宫不安全,总感觉身边人随时都有可能被策反,到时候皇帝没做几天,就被母亲重新拿回去,那就很可笑,还是离开京都最好。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第二天,赵君卓登上龙椅,初次召开朝会,本想商议正事,却被一连串的老臣请辞惊到。
她本想着日后羽翼丰满,再把这些老家伙一个个扳倒,怎么现在就自己主动滚蛋了?是真心的,还是假装谦让?
赵君卓微微蹙眉,眸色低沉,静静望着请辞的老臣,久久没有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