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锦华歌(410)+番外
“好吧,咱们去铺子瞧瞧。”
为回馈社会,也为了拉一波名师,董管事建议施粥——今年冬天没有去年冷,河里没有结冰,但还是寒冷。
学府路的食铺外,像夏天那样,支了个摊子,用来施粥,从初一到十五,学堂的孩子会来帮忙。
主食有粥,馒头,饼子等等,配得有一些臊子,晃眼一看都是肉——猪肉。
没错。
真是猪肉。
半个月的免费餐,就正午一顿,倒真是有肉,鲜少有蔬菜,淮安也算是南方,可冬日的青菜是真贵,还不如大大方方直接上三头猪。
刚开始的不可思议。
再到排起的队伍绕学府路两周。
铺子只好明确条件——老弱妇孺,好手好脚的就别参与了行不?
于是乎,有人开始想办法,努力搞乔装,所以说,她在家捯饬烧刀子和海酱的时候,没人来关心她会不会“自闭”或者“累瘫”,因为铺子里的人都累得不行,连陈志诚都来帮忙了。
据说,顾凯芝亲自来看过一番。
算是对他们的肯定。
然后想要来占便宜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她到铺子的时候,远远望去,就看见几个熟悉的面孔,王子婷,贾碧云正在分发食物,孙小猴和杨大勇跟在洪震武身旁,维持着秩序,时不时往铺子一侧看两眼。
当董管事跟她说起顾凯芝来过时,她才想起个事儿来。
“顾明澈呢?”
董管事愣住:“东家说的是顾府尹的公子?”
“啊……”
“顾公子前月去了长安。”
回来了半个月。
一直没想起来淮安第一美男来着。
看来……还是铜板更重要。
看了看铺子周围排队的场景,她也瞅了瞅食物,孙二捧着个碗出来了:“吃,吃了吗?”
“我吃了。”
“再吃,吃,吃点。”
“我真吃了。”
“我徒弟,大,大大徒弟,手艺……”孙二比起了大拇指。
“我相信。”她点点头:“从品相上就能看得出来,烧大锅菜,也是讲究技术的。”
孙二热情相邀,她只好拿着碗回去,打算正儿八经让孙二的徒弟烧两个菜,就在这个时候,眼角余光就那么一扫。
实在是碰巧。
当即。
她就是瞪大了双眼。
“这,这,这不是……”跟孙二说话一模一样了,再学孙小猴那样原地一跳,手指着外面一个角落。
那里有不少乞丐,脏兮兮的,黑黢黢的,破破烂烂的,身上散发着气味的……这些都不影响她眼尖的认出了一张面孔。
“嘿,是我啊!”
几人都是痴呆呆的模样。
紧着。
有人跳起来,指着她,张大了嘴,叽里呱啦说了一通。
她也是一拍脑门:“哎哟,我的天,我没有翻译啊!”
第344章 好运连连
掘地三尺。
当真是翻遍了整个淮安——愣是找不出一个懂锡兰察语的家伙来!
太难了。
语言完全不通。
几个小伙子洗了澡,换了干净衣服,也吃得饱饱的,开开心心的跟她说着什么,说了将近两个时辰,可是她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从乞丐堆里找到这几个小伙子,说实话,她可高兴了,紧接着就犯了难,他们身边没有她想要的东西,几人没有任何的“行李”。
按照正常推测——他们既然来了淮安,应该是带了她想要的东西,而现在啥也没有,答案自然是给抢去了,或给弄丢了,一阵挠头,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最后来了一位神人。
独身一人,走南闯北的董大夫。
“我试试。”
“你行吗?”
“有句话不是说,死马当活马医,况且这还是活着的。”
“啥?”
双眼冒着问号。
只见董大夫给几个小伙,一一面诊,细细切脉,搞得小伙子们跟她一样一脸问号。
捯饬了半天。
董大夫让其中两个小伙子伸出手来,翻过手掌:“你看他们的手。”
“然后?”
董杏林找人拿了大箱子,麻布袋子,扁担箩筐等物,指着那些东西,做出了手负重物的姿势。
再指着箱子、袋子、箩筐里面。
摊开手。
当即有小伙子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那小伙子拉着另一小伙离开了。
柳掌柜一颗心,扑通扑通狂跳——难不成,真成了?
娘亲嘞~~
半个时辰后,俩小伙回来了——也就是董杏林让翻过手掌来的俩小伙,他俩各自扛背着个两个麻布袋子回来。
打开一看。
黑黢黢的玩意儿。
呃……或许,或许就是她要找的东西?
她要的东西是纯碱。
但她不会用化学方式提取,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它的水溶液呈碱性,想要制作玻璃,需要碳酸钠。
在北宋的时候,出现了玻璃,主要是铅和钡,遇热水就炸,而西方的玻璃是钠钙玻璃,稳定性更高。
绞尽脑汁——绝对是挖空了仅存知识量的大脑,找到了配方,石英砂,石灰石,长石,以及纯碱。
石英砂好说,因为有陶瓷等制品,工艺纯熟,自然能找到石英矿,这是陶瓷制作的原料。
而石灰石,就是去年修建学堂用的那种原料,用来砌墙,刷墙的东西。
长石的获取,见第一项,找得到石英砂,就找得到长石。
最头疼的材料就是纯碱,据说,可以从碱性药材里提取,哪些是碱性药材?据说,可以从碱矿里得到,哪里有碱矿?据说,可以用“捡”的方式,哪里来——碱性湖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