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似锦华歌(490)+番外

作者: 浅色线条 阅读记录

里面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物件?

帘子被掀开的瞬间。

李晏就呆住了。

这里面可不是见不得人的物件,而是普通人或许终其一生都见不到的场景——仙雾。

入门十来步外,一堵横墙,从左墙一直到那堵墙,连着一众的青绿的竹子,竹子占据横墙两成的位置,其他位置是空白的,唯有底部三五块石头,一方浅池围绕着这几块石头,此时,池水中正飘着淡淡的、乳白的烟雾。

雾气缓慢飘动着,显露出一只青蓝尾羽的鸟儿。

怎么会有鸟儿立着不动?

他凑近了去看,甚至用手去摸,石头是真正的石头,鸟儿却只是一幅画?

如此精湛的画工!

内心惊叹不已——这才真是栩栩如生!

见着李晏去摸那墙上的鸟,董吴张了下嘴又赶紧闭上,柳微说别让人摸,谁都摸,那就摸脏了。

这鸟本来只是画上去的。

关于这鸟的画法,他从未见过,当时画出来,觉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那鸟身上的羽毛,等那仙雾一动,那鸟就跟活的一样。

作为茶楼的第一位客人,董吴觉得他想摸就摸一下吧。

第413章 没见过市面

蹲在袅袅仙雾之中,尚沉浸在那只栩栩如生的青蓝尾羽鸟儿身上,耳畔,响起一道悠扬的琴声。

第一道弦音。

敲打在心上。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琴声悠扬,曲道婉转连绵。

等李晏睁开眼,他才发现自己一直保持“蹲”的姿势,一曲终,一曲再起。

“这首曲子叫什么?”李晏去问董吴。

后者却是愣住。

开业前准备了许多,更是从柳微那里了解了许多,模拟过许多遍流程,许多的话术,如何解释主题茶楼,如何介绍几间茶室,如何引导客户等等,但他完全没想起来问一句:“东家,这曲子叫什么?”

暂时就一首曲子。

里面弹琴的女子,她只是重复弹这一首而已。

说不定她能知道。

可他现在不可能跑进去问人家这叫什么名儿,作为茶楼的大管事,这也太不专业。

董吴只好轻飘飘说道:“菊花台?”

李晏点点头往楼上去。

二楼一侧有四间屋子,另一侧则只有两间,明显,两间的屋子要比其他的要大。

“这边请。”

董吴先一步往前,在端口位置停下:“菊室,在此处。”

走到菊室前,他会经过其他几间茶室,目光往每一间屋子去。

真是可惜。

帘子遮住里面的风光。

只不过帘子底部透出些线索,从一些小细节,能够看出每一间屋子的摆设有所不同。

径直来到“菊”室。

之所以选择这间,因为张泽易那两首有关“菊”的诗。

记忆犹新。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籬落看秋风。”

此为一首。

另一首更是让他惊诧不已。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张泽易那个时候的神情,他念出这诗的语气,一时间,连他都感到了震惊,他当时还相信这是张泽易所作。

要不是看见柳微在他耳边,一边念,他一边拿笔狂写。

董吴掀开门帘。

李晏往里走。

只是走了一步而已。

此情此景,换作普通人,那种常年需要扛着锄头干农活的人们,走进这间屋子,除了新奇那墙上的画,倒别无其他。

对于李晏这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文人来说,眼前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惊喜。

门在整个房间的左侧。

门对着一个高台,距离门帘几步外,高台由一截小小的篱笆围了起来,里面则是一张质朴的方桌,周围是几个草垛子压成的坐垫,一侧也有常见的厚实的布垫子。

视线被右侧的画面牢牢吸引。

不远处是一堵墙,靠底部的地方,一片花海,大致数了一数,五十来朵,各有姿态的菊花,最右侧墙角,一处篱笆,里面是真的菊花。

而靠门一侧的墙上,还画着一口井。

井前有两个木桶。

走进看,一个空桶,一个装着半桶水。

水里飘着几片菊花瓣。

对了,墙上还有一首诗。

他走近了,细细看着,不由得念出声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又是在原地站了一阵。

无人打扰。

直到他自己反应过来。

他觉得自己有些失礼,像是没见过市面一样,略微尴尬的咳嗽两声,在那方桌前坐下。

董吴抵上一卷“菜单”:“这是茶谱。点绛唇,残雪惊鸿,秋艳,这三款是菊室特有的茶饮,本季限定的茶点为玉壶春和白毛刺。”

李晏给这些词绕晕了。

他坐直了身子,认真去看茶谱上的字。

见他“如临大敌”,得知这些茶名后的董吴,当时那叫一个一脸蒙。

“点绛唇,东家,咱们有这个茶?”

“怎么没有?”

柳微拿出三种菊花来:“胎菊,白菊,还有这种大皇菊,这些都是晒干的花瓣,平时注意防潮。”

“那点绛唇是哪个?”

“枸杞子+胎菊。”

她详细解释了一遍。

残雪惊鸿=陈皮+白菊

秋艳=大皇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