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似锦华歌(618)+番外

作者: 浅色线条 阅读记录

稍远地方的人,纷纷走出家门,只见一条火龙吐着长长的舌头,冲天怒吼,火势愈演愈烈,仿佛要吞没整个夜空。

“天呐,好大的火,那里瞧着是东市,不知是哪家倒霉的铺子!”

“我刚瞧见了。”来者气喘吁吁说着。

“哪家铺子?”

“就新开的金典书屋,好家伙,那么大一栋,满当当的书册,全给烧了起来!”

“全给烧了?”

“铺子伙计坐在地上哭,怀里抱着几十本书,其余都留在了大火当中,没法,人能出来就不错了!”

“这才几日啊?我记得前阵子,那书屋也被人放火烧了一次,这次又是谁干的?”

谁放的火?

这件事可不好说。

不过,大多数人的猜测对象是黎家。

黎大公子同永泰县主当街干架的事情,整个长安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两人甚至闹到京兆府公堂上去,最终,好像说是黎大公子给人道了歉,众人不得不那位永泰县主。

大家也知道,黎家必然是记恨永泰县主。

有人就站出来说了:“黎家人守在金典书屋外,不让我们这些学子去买书,非要进去,就亮出棍棒来,谁还敢往里去?”

“这简直是无法无天了!”

“什么法?不说了吗,那黎家就是王法!”

“黎家是王法?”

“永泰县主击登闻鼓的事情,怎么,你还没听说呢?那件事可闹得沸沸扬扬,黎家实在是太过分,一家子没个好人,尤其是那老婆子,倚老卖老,就连那位,上头那位,愣是拿她没有一点法子!”

黎府。

得知此事的黎老夫人,露出了笑脸:“正合我意!最好是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把那个贱人也烧赶紧才好!”

黎尚书皱眉:“阿母,才出了事,这件事会对我们黎家不利。”

“你说是我?要是我放火,连着把那破县主府一块儿烧干净!”

第二日。

城外杨二庄。

有农民挖地,挖出一个青铜大鼎来,足足有一人高,农民不敢私藏,立即将这方鼎送到京兆府门前。

门外百姓围观。

“八九丈高的大鼎,仅有三足,这可是先人留下的好物件!该送到皇宫去珍藏!”

“诶,你们看,这里写得有什么字?”

众人细看,其中一人念叨:“黎氏天下,问鼎中原。”

念出那话的男子,一缩脖子,一溜烟儿就闪人了。

鼎,被视为立国重器,一向是国家和权利的象征。

问鼎中原,这是争夺之意。

而黎氏天下……

据说,开国之时,原本是黎老爷子要当皇帝。

这个“据说”不胫而走,再加上那三足鼎,一时间,连道馆、佛寺门口的乞丐都知道这句——黎氏天下,问鼎中原,哎哟,是不是要换人了?

偏偏在这时。

天生异象。

已经是阳春三月,“阳”没来,凌冽西风带来一场大雪。

突如其来。

打得人措手不及,一夜之间,街头竟有冻死的人。

然后出现个新的消息。

“我活了几十年,从未在三月见过大雪,这绝对是有古怪啊!”

“你听说没有?”说话的人把声音压到最低:“说是皇帝沉迷美色,贪恋长生之术,取了三千个孩童的心头血去炼丹!”

“什么?!”

“这可是那位天星阁传人给皇帝老儿出的主意!她那什么祖师爷,不是活了两百来岁吗,据说就是用的这个法子!”

“三千孩童?老天爷,这可是要遭天打雷劈的啊!”

大雪一下就是整整三日。

长安街头不见人,道路上是深深浅浅的脚印。

第四日停了雪,也就半日时间,又开始下雨。

若说下雪冷,那伴风而来的雨,可谓是将寒气浸入骨髓当中。

长安城内粮食开始涨价。

平时一斗米,二十文,如今涨到五十,米和粟涨价后,其他跟着蹭蹭往上涨,一斤盐,已经涨到一百文,要知道正常盐价就在四十文。

春日来得迟,再加上冷,别说桌上,连地里都看不见绿叶子菜,一时间,菜竟然比肉还贵。

孙二说道:“西市,胡,胡辣汤卖到二十五一碗,有一点肉沫子,没半点绿叶子,味儿寡淡,跟清水一个味儿!”

“东西拉回来了吗?”

孙二点点头:“东家,咱们要是低价卖,也能挣不少钱。”

“明日一早,东市,西市,还有素心堂门口三处同时派发,老弱妇孺优先,我会请成安公主去素心堂,让雷子他们注意着,免得有人捣乱。”

皇宫内。

皇帝瞪眼瞧着郑绍春:“查出来没有?”

郑绍春磕磕巴巴说着:“回陛,陛下,此事暂未……”

皇帝将手中的折子一把扔了出去,恰好砸到郑绍春胸前,他只好抱着那本折子,赶紧跪了下去:“是老臣无能,请陛下责罚。”

皇帝起身来回走着:“放火烧书屋的,没找到,传流言蜚语的,找不到,你说你有什么用?”

第525章 解燃眉之急

得知书屋被烧,皇帝第一个怀疑的就是黎家,转念一想,这是不是太过于明显?

秦总管道:“倒是符合黎老夫人的性子。”

书屋被烧,本以为柳微会进宫来找他,但人家根本没来,紧着,就是杨二庄地里挖出三足鼎的事情,得知此事,皇帝第一反应就是黎家要造反!

礼部尚书周练劝道:“陛下稍安勿躁。若黎家真是有异心,光靠这一口鼎,能起多大的作用?”

话刚说完,又传来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