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似锦华歌(69)+番外

作者: 浅色线条 阅读记录

跟洪村长去了个他认识人的村子,定了一些鱼干,村民自然非常高兴,他们做鱼干都是自己吃,家家都有的东西,根本就不值钱,当时天气炎热,村民还多捕了一批,为她单独晒鱼干——海鱼,倒是少了些用盐腌制的钱。

定购一批鱼干。

顺带着要了一批虾。

村民更不知道“虾”拿来做什么,不过出了钱,整个村子的人天天都在打虾,小虾,直接晒成虾米,大虾,她让人带回洪家村。

海边比较潮湿,洪家村一带,光照更好,趁着气温高,赶紧把虾子翻晒。

等到八月底,差不多可以做酱了。

“海酱是什么?”几个孩子围着她。

“都给我回去坐好,谁再过来……”她挥了挥手上的棍子。

提前为冬天做打算,准备制作“海酱”。

先提个问,请问,以下哪样是大唐没有的东西?

A.花椒

B.胡椒

C.辣椒

D.番椒

答案解析:

先说胡椒,前面提过了哦,外邦进贡品,中原不产,但唐朝皇室贵族还是有的。

花椒自产,跟生姜和吴茱萸(zhu1声 yu2声)称为三大制辣高手。

那么,答案是C还是D呢?

辣椒最初就叫番椒,是一种观赏类植物,在明朝末年才从中南美洲热带地区传到中国。

这是一道多选题,选C和D!

实际上要做的是加肉的辣椒酱,当时没有辣椒,她决定取名叫做“海酱”。

主打虾子和鱼干,加上盐,花椒,生姜,吴茱萸,葱,蒜,豆豉,糖,以及她自制高度白酒。

为啥自制白酒?

她觉得酒精度高一些,海酱应该能保存久一些。

插一句,她去陈记酒馆吃了酒。

味道的确不错。

不过这个时候的酒,以甜口为主,一般是低于20度的酒,辛辣刺激的酒没有市场。

捯饬一个海酱并不难。

只做了两个陶罐,一个咸口,一个麻辣,油纸封住,绳子勒口子上,带回铺子做市场测试,寻找接受度最高的一个口味。

因为加了油和盐,海酱的保质期应该能有3-6个月,但她完全不能保证,会不会怎么就坏了,也有可能不会坏,现代自家制作的辣椒酱,常温放一年也是正常情况。

在洪家村待了两天。

发现一个事情。

竟然有个她没见过的年轻妇人。

路过那破房子好几次,从来不知道里面有人。

不光有个年轻妇人,还有两个孩子,一个刚会走路,另一个最多三岁,俩孩子在泥巴坑里玩泥巴?

去洪村长那里时,提了一嘴,洪村长说那个年轻妇人很能干,就是家里俩个幼崽,实在是没有其他精力做事,最开始摘桃的时候,妇人不放心把孩子关在家,只好背上背一个,腰上系绳牵一个。

翻晒虾鱼的活儿,洪村长也分了一小部分给她。

“村子里年幼的孩子……噢,六岁以下的孩子,是不是有九个?”

“还有个在肚子里。”

“家里男人又不在,孩子太小,影响妇人劳作,不做事,哪里来的钱粮?如果可以,洪村长可以试着跟她们说说,把孩子集中起来,放哪个妇人家中一天,其他人正常劳作,她们轮流照看孩子,看孩子那天,其他人就帮衬着给些粮。”

“你这法子好哇!”

后来,没有按照这个法子去办,整了个“幼儿园”出来,把村子里的孩子都放在一个老妇人那里,妇人早上把孩子送过去,晚上回去顺道接走孩子,每个月给妇人一些东西,也有其他老妇人去帮忙。

带着海酱回去前,她问了洪村长,孙大等人还没回来。

回了铺子。

托人从江洲带的螃蟹来了。

螃蟹肉不多,吃着还麻烦,普通百姓不吃,见她吃螃蟹,铺子里几人都觉得奇怪。

她一边吃一边问着海酱的情况:“哪个味道好些?”

“咸口的。”芳草回答。

酱只有两罐子,随机加给每日20份套餐,每个饭碗里舀了一小勺而已,芳草会问那些人用过后的感受。

“麻辣口的也有人喜欢,我还没问,他们就问我那是什么,不过只有几个人。”

“你们几个喜欢哪个?”

“也是咸口的。”

她倒是喜欢麻辣口味。

螃蟹还剩七八只,煮熟后,让几人把蟹黄和蟹肉弄出来。

“掌柜的,这个拿来做什么呀?臭烘烘的呢!”

第58章 风靡一时蟹黄包

螃蟹蒸后放凉,难免有一些腥味。

当然,还要再加工。

她在捯饬一项新产品——蟹黄汤包。

在现代常见的汤包,此时还没有,更不要说蟹黄汤包。

第一步,取出蟹黄和蟹肉以后,加了调料放锅里小火熬制。

第二步,熬鸡汤猪皮冻,这一步比较复杂,杀鸡又是猪的,省略N+1个字。

第三步,搓面粉,拉面皮。

失败的地方就在第三步了。

蒸出来的蟹黄汤包内馅儿,气味鲜香,口感丰富,但汤包的外形不行,软趴趴的,色泽不好——面皮不行。

跑了整个淮安,找了七八种面粉。

试了一次。

试了两次。

试了三次。

统统失败。

在第六次的时候,揭开蒸笼盖的瞬间,她就感觉成了。

端起碗碟。

好家伙,汤汁就在碗碟里晃悠!

随便吹了吹,她赶紧吃上一口。

暂且算作成功,接着又试了几次,调整拌馅口味,调整皮冻比例,在选用的类似“高筋面粉”里加盐,注意皮中厚边薄,口拧紧等等,完美的蟹黄汤包出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