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这叫技能。
祝今夏笑吟吟点头,说对,有了您这长相,再加上这后天苦练的诸多技能,一定能在年底给咱中心校嫖回栋新教学楼。
说完就走。
按理说时序宿舍里东西齐活儿,有炉子有茶水,平常午休时间祝今夏都待在他的客厅,要么备课,要么看书,要么批改作业。
时序偶尔坐她对面聊聊教学心得,多数时候各干各的,气氛也挺融洽。
今天这就走了?
时序没多想,只是视线落在作业本上,打了几个叉,才品出点不对劲来。
等等,她刚才说什么来着?
嫖回栋教学楼?
……嫖?
这好像不是在夸他。
——
大星期来了。
学校两周放一次假,从周四下午放到周日下午,一共三天,大家把这称为大星期。
放假之前,祝今夏布置了一篇周记,要求大家写一篇半命题作文:《假如我是_____》。
阿包临走前的嘱咐犹在耳侧:
“我一直想教会孩子们更好地表达,但始终没能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知道城里的老师要来,我就跟校长说,希望你能来带我们班的语文。”
“希望你能教他们说好汉语,写出好文章。”
为了这份嘱托,祝今夏决定,写作文从周记抓起。
如何让孩子们不讨厌周记这件事呢?她左思右想,选择了这样一个半命题形式。
说到底,孩子们年纪有限,阅历有限,不能奢求他们有多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想象力是最好的老师。
她想让孩子们尽情畅想,在周记里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顺便看一看这群小孩都有什么愿望,也对他们的大致水平摸个底。
只是没想到的是,早上第一节 语文课结束,周记才布置下去,到了中午,就有人拿着本子吭哧吭哧跑来教师宿舍,敲响时序的门。
大家都知道,他们的语文老师每天中午都在校长宿舍里蹭吃蹭喝蹭茶几(……)。
“写完了?”
祝今夏拿着本子一脸懵,回头看看时序。
不是说表达能力不好吗?这怎么写个作文跟火箭发射一样,嗖的一下就结束了……?
时序:“正常,我们这放大星期,没几个老师会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就跟鬼子进村似的,你指望他们老老实实蹲家里学习?”
不可能。
为了不带作业回家,孩子们赶死赶活,赶在午休时糊弄完了作文。
祝今夏心想,也行吧,不带作业回家,至少态度是积极的。
一中午,敲门声就没停过,全班三十一个小孩,她至少收到了十七份提前交来的作业。
怀着欣慰的心情拿起红笔,她翻开本子——
只能说,不愧是以汉语为第二母语的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语句那叫一个不通顺,用词突出一个不谨慎。
“我爱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是一个威武雄壮的雄性,他拥有一头健壮的长发,和一身比铜墙铁壁还坚硬的身躯,走起路来像龙卷风,打起人来家里养的猪都会害怕得哭起来。”
——这是一个叫索朗的男孩子写的,《假如我是你爸爸》。
看到标题的一刹那,祝今夏险些以为他在挑战老师的权威。
再往后看,原来索朗十分敬爱自己的父亲,生平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像父亲一样伟岸的男子。
也许是受到了前不久刚学的课文《父爱之舟》的影响,索朗学以致用,像作者一样运用了大量比喻。
比如将自己的父亲比作一头雄壮的狮子。
——祝今夏划线表扬:很好!
又比如将父亲奔跑的样子比作飞奔的野猪。
——祝今夏斟酌点评:还可以有更好的比喻?
再比如谈及父亲乐善好施的优秀品质,索朗提到:邻居的阿姨身体不好,老是生病,我的爸爸总是衣不解带地守着她,药给她吹凉了再喂,饭给她端到床边去吃。每当打雷,阿姨害怕,爸爸就彻夜不睡地保护她。
祝今夏:“……”
表情逐渐凝固。
她深呼吸,在“衣不解带”下勾了勾,艰难地写了句评语。
看她苦大仇深的样子,对面的时序接过本子,一目十行看完了,最后停在那句评语上,“……成语用得好?”
略一沉吟,他点头,“也对。衣不解带总好过宽衣解带。”
“噗——”祝今夏终于没忍住捧腹大笑起来。
第十九章
孩子们的作文写得五花八门, 除去语句不通顺,最大的问题是想象力匮乏。
祝今夏布置了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题目,孩子们可以在纸上成为任何人, 实现任何宏愿或奇思妙想。
可他们写的却是——
《假如我有新衣服》
《假如我住在城里》
《假如我会骑自行车》
在他们的作文中, 最遥不可及的梦想似乎就是从小小的宜波乡去到金沙江另一边, 三小时车程外的县城里。
而问过时序后,祝今夏才惊讶得知,学校里几乎没有孩子离开过宜波乡——这个在于小珊口中, 司机稍微多踩一脚油门就能飙过的小乡村。
“从出生起, 就一直在这里?”
“一直在这里。”
“连县城都没去过?”
祝今夏反复确认, 答案都是否定的。
“为什么不去?”
“为什么要去?”
时序说起今年年初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