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盛世春(179)+番外

傅真当然不会相信只是随从。只是随从,不会具备那番阅历丰富的气质的。

那个姓连的刚才面对她的时候有几分从容淡定,而且眼神深邃,是个有城府的人。

“他什么来历?”

“听说是潭州人。他跟随徐侍郎少说有五六年了,是他的同乡。”

说到潭州,傅真倒是想起来,徐胤是潭州人,他对梁宁所述,家人早已经全死在逃亡战乱中了。

他还曾说过,将来要带她回潭州祭祖。

——祭他奶奶个头!

傅真忍不住在心里头骂。

待她回头去挖他十八代祖宗的坟头还差不多!

……可话又说回来,刚才那个姓连的的口音,跟梁宁刚认识徐胤时的他的口音确实相似。

当时军营里也有潭州的将士,他们曾用过方言交流。

这么说来,这个姓连的和徐胤确实来自同一个地方。

但是,六年!

那不正合了梁宁死去的时间?

梁宁还在的时候,徐胤身边所有人都是她安排的,当然总共也就不过是一个小厮,一个做粗活的婆子,两个浆洗丫鬟。

这些人后来必然都被徐胤打发了。

那这个看起来读过书的、而且还有着和徐胤一样的口音的连冗,是自梁宁死后就到徐胤身边来了。

可六年前,徐胤才只是翰林院的一个编修,作为一个年轻的官员,纵然再有才,又如何能招揽到这样的“随从”?

他们还是同乡,那就更不应该了。

是同乡,没有家族作为倚仗的徐胤,就更应该把读过书的同乡推向朝堂,将来作为相互扶助的力量才是。

她瞅了一眼徐家门户,说道:“等天黑透了之后,去守住他们下人出入的门口,逮个他们家的下人过来问话!”

第156章 暗巷!

连冗进了府后,到了徐胤书房。

先把文书给了:“东宫里来人说,殿下接了老爷的折子,随后就去娘娘宫里请安,并当场改换余侧妃出席大典。”

案后的徐胤看了他一眼,合上书页道:“娘娘如何说?”

“据闻,娘娘凤心大悦,赞殿下明理,还赏了殿下两斛珍珠,一柄如意。

“殿下回宫后,便将珍珠转赐予了李侧妃,而如意则赐予了余侧妃。”

徐胤向后靠入椅背,手指头轻叩着扶手:“李侧妃出身比余侧妃高,也得太子宠,余侧妃无势,却已诞下皇长孙。

“二妃到底谁更适合当储妃,朝臣不知,太子或许也不知,但娘娘心中定知。

“如今圣上龙体尚虚,许多国事却是娘娘从旁辅佐圣上,朝中老臣也多信服娘娘,将来若皇上大行,新君上位,娘娘还是有稳定军心的作用。如今虽是她不曾直接插手东宫事务,可太子也不能不顾及呀。

“东宫这边到此为止,不必再干涉。

“都察院新近换了批人,都是皇上钦点的,还有些是皇后举荐的,都是些不要命敢往死里谏的硬骨头。

“不要让他们逮住了把柄,到时参一本我徐胤私谒太子。”

连冗颌首:“只要大典能顺利举行,老爷差事圆满,一切都值了。”

徐胤摆了摆手,端茶润喉。

连冗却未走:“还有件事,小的须禀一禀。小的方才已经见过那位傅小姐了。”

“如何?”徐胤头未抬,放了杯子,又顺手拿起了旁侧的《金刚经》来翻。

“先前正好路过宁氏新开的那家万宾楼,我便起意站了站,而后就等到了那傅真出来。出乎我的意料,这个姑娘竟然十分美貌。虽然身形纤弱,看得出身具不足之症,但却未能丝毫掩盖住她的风华。”

徐胤撩眼看他,笑了一下又低头:“皮相出色,又算不得什么。还须得腹内有看头。”

“除了皮相,那姑娘却还有着一双极为清亮的眼睛,明明看着是个弱女子,可那眼神——”

连冗回忆了一下先前路遇傅真时,她转过身与他对视上时的那个眼神:“太凌厉了。只是一闪而过,但还是没藏住。”

徐胤凝默片刻:“傅筠为父不慈,她久处于压迫之下,有几分锋芒却也正常。”

“此言虽然不差……”

连冗说到此处,想想却又不再反驳:“也许老爷说的有道理。按照傅家当初的情况,宁氏母女要么逆来顺受,要么奋起反抗。

“后来既已反抗,那这位傅小姐想必也是有几分刚性的。”

徐胤眼望着前方,未曾接话。

连冗又道:“对了,尚没发现裴瞻待傅真有特殊之处,反而傅真如今与程家小将军已走得颇近。

“程持礼近日还新任了傅真的教头,因为宁夫人从程家听说习武有利体质,程小将军便自告奋勇了。”

徐胤想了下:“听起来却也合情合理。”

刚起身,门外下人的声音传入屋里:“禀老爷,王府那边世子妃派人送喜饼,小世孙十岁,后日会有宴席。郡主让小的转给老爷,请老爷定夺。”

徐胤止步,看向连冗。

连冗便走出来,接了贴着红纸的食盒:“告诉来人,回去禀世子夫人,就说郡主和老爷都知道了,届时定会同来赴宴。”

家丁颌首,穿过门庭,到了外院,与领着两个侍女的中年嬷嬷道:“郡主和老爷都知道了,不会有误。”

嬷嬷闻言:“这是郡主说的,还是侍郎大人说的?”

家丁道:“这是我家二位主子的意思。”

嬷嬷眉头微拧,不过她也没说什么,转身就往外走。

这里门开,她们便就踏上了徐府连接王府中间的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