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在高考:带着糙汉发家致富(332)
“白家在丹舟市最早也是做买卖起家的,丹舟市临海,如今内陆地区对海货需求量不错,我们白家可以以海货加入。”
桑大壮想了想点头:“可以。”
白朗舞在桑家吃了一顿午饭就走了,在帝都站稳脚,做生意只是第一步,她还有许多事情要忙。
赵强瘦猴两人,领着车队,经过一周的长途跋涉,终于到了夏小月的老家。
主要还是不熟悉路况,而且好些地点方路不通,他们一会绕道,一会自己临时修道,亏得人多,要不然还真到不了。
这里的人吧,热情是真热情,恨不得把他们供起来。
但穷也是真穷,县城还没他们古柏大队看起来繁华,入眼皆是茅草房,连个青砖小楼都没有。
不过,这里的人是真好啊,知道他们要来,也了解自己这里的情况,乡镇领导们带着乡亲们,自发免费从乡镇开始,一路往外铺碎石路。
时间太紧,只铺了不到十里。
可这也足见这些人的淳朴和热情,让赵强一行人很是感动。
这生意,不成也得成。
可惜,他们只有三辆车,这次来也是探路的,能带走的货不多,只能以后慢慢来了。
帝都的李甘也不得闲,他要帮忙查东西,也得帮着桑大壮卖东西。
桑大壮胆大心细,别人不敢开店,他敢。
既然是卖吃食的,他就在市场里租几个门面,专门搞批发。
这样的生意经,也是很超前了。
只不过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胆大,别人就不行了,观望的多,下手的少。
除了瘦猴拉的几个客户,其他一个都没交易成功。
不过桑大壮不急,已经有不少人上门咨询了,前景还是很不错的。
如今已经入夏,天气越来越热,到处都是知了的聒噪声。
不过对于榆枝来说,这样的气温刚刚好。
在阴凉的地方,她还得穿长袖。
平时很少出门,在家要么看书,要么制作婚纱。
王新凤守在旁边做衣服,不让榆枝劳累,严格把控她的休息时间。
或许是因为魏老爷子尝到了提纯蔬菜带来的好处,给榆枝提纯了不少蔬菜汁液,并且制作成养身药丸,榆枝吃了效果很好,脸色都红润了许多。
前院大客厅,孟文言又来复诊了,秉着有钱不赚王八蛋的心思,魏老爷子尽职尽责的给他看诊。
王新凤却是每次都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很不待见孟文言。
当然,魏老爷子赚的钱,她还是要收的。
第174章 又一个大单
“这小瘪犊子,是真不知道,还是装疯卖傻啊?”孟家指使万演动手这事,两家人都心知肚明。
可孟文言就跟真的不知道一样,该上门治病还是上门治病,带着无害的笑,平易近人,温和有礼,实在让人想不通,他到底什么情况。
榆枝闻言,往外看了一眼,只能看到郁郁葱葱的常青树。
“不管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这人心思都很深,我们不能和他交往过深。”
王新凤连连点头:“是这个理,孟家人可真邪门,怎么尽出些心思不正的人,一根好笋都没有。”
榆枝笑,谁知道呢。
下午,桑老爷子从莫老爷子那里溜达完回来,带回来一个四五十岁的军装女同志。
“这是莫家崽子基地里的同志,文工团的团长,有事找孙媳妇,我就给带回来了。”
文工团的团长?
榆枝扬了扬眉:“团长好,请坐吧。”
肖翠笑道;“榆同志不用客气,我姓肖,不介意的话可以喊我一声肖姨,这次托桑老引荐,是有事请榆同志帮忙。”
榆枝从善如流的换了称呼:“肖姨不用见外,叫我榆枝就好,有事您尽管说,能做的,我肯定不推辞。”
肖翠笑着说好:“是这样,十月欢庆的时候,我们文工团要进行文艺演出,我偶然间听莫老说,你这里可以定做衣服,所以来问问,能不能帮忙定做一批演出服。”
“实在是我们在外面找了许久,都没有合适的,大家已经确定好演出曲目,要是找不到合适的衣服,就得换曲目。”
“换曲目有些麻烦,还容易影响心情和效果,所以就过来问问,看看你这边能不能帮帮忙。咱们公私分明,该多少钱你尽管说,我回头就去申请。”
演出服啊,这又是一个大单。
而且十月,倒是和云苒的婚礼撞期了。
数目不是特别庞大的话,也不是不能做。
榆枝问:“具体数量是多少?是一款服饰,还是多款?”
肖翠道:“两个节目的,一个节目十五人,一个节目十二人,一共二十七套。这里,我带了她们的尺码来,想着尽量合身,这次文艺汇演挺重要的,都想做到尽善尽美。”
榆枝点头,接过尺码看。
文工团的姑娘,身形都很匀称,按照均码做都成。
一共二十七套,不是太过复杂的要求,能够赶制出来。
榆枝又问:“节目风格是什么?肖姨是否能跟我形容一下,您心目中演出服饰的样式,或者您需要突出表达什么,有什么特别要求?”
肖翠忙道:“有的,一个节目呢,我想表达的是巾帼英雄,风格偏古韵,就类似花木兰那种,金戈铁马,征战沙场,巾帼不让须眉。”
“服装需要类似古代战甲,但得适合舞台表演,刚柔并济吧。颜色方面,我没有理想的,还得请你帮我想想。”
“另一个呢,是一个舞曲,节奏很欢快明动,讲述的是青春靓丽,是少年热血,是朝气蓬勃的新希望,颜色我希望是明亮朝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