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将女为帝(240)

作者: 喵圆喵 阅读记录

“古语有言,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在外征战的将军,本就该在大事上有所自主决策权。方才能不贻误战机,避免更大的损失,从而制敌获胜。”

柳溪元意味深长地同肖录说着,好像肖录是个不通兵事的棒槌,所以特意同他解释一般。

肖录心中又是一怄。

想他在这朝堂上当了半辈子官儿,什么时候就轮到一个刚上朝堂的黄毛小儿来教训他?

他想开口呵斥柳溪元别蹬鼻子上脸,但柳溪元这话说罢,就转脸去捧了皇帝一句,“圣上知晓边关作战情况难定,这才与晏将军御剑尚方,许其先斩后奏之权。实乃未雨绸缪,一代明君。”

这下,肖录就算想骂人,看在皇帝的面子上,他也只有忍了。

朝堂上众人窃窃私语。

眼见肖录又被人堵得没话说,还在得罪皇帝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先前出来附和肖录的大臣,这会儿就又都成了哑巴,甚至趁着皇帝因为柳溪元怼了肖录又得了夸赞脸色稍霁时,偷偷挪回了自己的位置,当木头桩子。

皇帝看着这群墙头草如此果断地抛弃肖录,心里讥讽的同时,却又不免凄凉庆幸。

朝堂之上,利益纷争,人情最是凉薄,唯有见风使舵、审时度势,才能在这无硝烟的战场上存活。

可却也正是因此,他也才能在其中搅浑水,不至于成为一个权力被完全架空的傀儡。

“柳爱卿所言极是。”

皇帝收回视线,赞赏地看着柳溪元,道,“如此说来,晏将军应是有功无……”

“圣上,老臣以为,纵是承平县主手持御剑尚方,有先斩后奏之权,但其无令攻打羌国一事,仍旧不妥,是过非功。”

皇帝话说还没说完,就被许相逢直接打断,当即很不满地看过来。

这老狐狸又是唱哪出?

第216章 反复试探

皇帝不满地看着半路杀出来搅局的许相逢。

当初自己问他怎么处置晏清的时候,他跟自己打太极,模棱两可说废话。

这会儿事情要揭过去了,他杀出来站晏清有罪,跟自己唱反调,惹自己不满却叫郭佑宁得利……

他今天是吃错药了不成?

向来无利不起早的老狐狸,今儿竟然主动干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莫非……他同郭佑宁达成了什么协议不成?

皇帝如此一想,霎时警觉起来,眸色渐渐沉下去。

那肖录在此时派人前往南疆的事,许相逢又知道多少呢?

思及此,皇帝敛下眼,不高兴地将许相逢后面的话堵回去:“晏清的事,朕圣旨已下,就不要再议了。”

跟着,皇帝却又好似不经意地想起,将话题带了过去,“端王此次前往南疆赈灾平叛,也已有半年之久。如今战事已经结束,南疆一应事宜也基本妥当,剩下的事,朕属意派钦差前往,与端王交接南疆事务,以及治理原羌国的领地。”

皇帝说着又是一声叹,“朕年纪大了,身体也渐弱下去,政务上确是渐渐力不从心了,也是时候退位让贤,让年轻人来做些实事了。”

群臣大惊。

向来对立储之事避而不谈的皇帝,如今却主动谈起立储,还说什么退位让贤……

难不成皇帝真就快不行了?

群臣偷偷打量皇帝,见其虽两鬓斑白,面色憔悴,但精神头还不错,之前还能跟柳溪元一唱一和地将肖录堵得没话说,可见也并不是病入膏肓到得退位让贤的地步了。

那就是试探了。

群臣心里顿时有了结论。

而皇帝接下来一句话,更是让他们认定了自己心中的猜测。

只见皇帝感叹完,视线在朝堂上走了一圈,最后落在许相逢身上,意味深长地问道:“朕有意召端王回朝理政,为朕分忧解难。丞相以为如何?”

许相逢眼一垂,拱手道:“圣山身体康健,还有百岁繁华未享,切不可说此不吉利的话。”

“至于端王殿下,老臣以为,端王殿下尚且年轻,尚需历练。此时南疆动乱平定,百废待兴,且原羌国领土、百姓等收编治理等事务,亦是该有能震慑下民的人去处置。”

“老臣以为,端王殿下确是处理此事的绝佳人选。”

许相逢的话,得到了朝中众多大臣的肯定。

丞相就是不一样啊。

皇帝这摆明了就是拿立储一事,来试探他们这些端王党,到底是个什么心思。

这要搁他们,最多也就是说说场面话,心不甘情不愿地顺了皇帝的意,主动赞同将之前一直争论不休的立储之事延后。

总不能真直愣愣地当皇帝是真有心立储,高高兴兴地当棒槌同意皇帝召端王回京,立端王为储君吧?

现在当政的可还不是端王!

这明显的易主之心,是生怕皇帝找不到理由削自己吗?

所以最终结果,也就是憋屈地劝皇帝不急着立储。

最多让皇帝把端王召回来,之后再徐徐图谋理政的事。

但却不曾想,许丞相面对此局,却是另辟蹊径,以退为进,顺着皇帝的意把立储一事延后,也不说要召端王回来理政的事儿,反而是以原羌国收治一事,以端王年轻需要历练为借口,让端王插手收治羌国的事儿。

回朝理政,皇帝要是不乐意,端王回来也是个闲差,没什么实际好处。

可若是能插手羌国收治之事,既是为朝廷办了事,是功劳一件;又能趁机收拢民心,将原羌国的治理权掌握在手里,加上南疆势力和北疆镇北侯的支持,端王势力势必大涨啊!

一举两得,妙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