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朝大龄剩女(50)

作者: 阅读记录

李治敲了敲桌子,看来是心理还没下决断,他问古闺秀:“姑娘,朕问你,若朕要你用火药制作攻城克敌的武器,你可知道怎么做?”

古闺秀心中一咯噔,她不想做兵器杀手,也不想改变历史进度,于是说:“皇上,民女不懂皇上说的是什么意思?”

李治略有些失望,但对女子,他也没有太高的期望,只叹了口气说:“看来那疯癫方士说的那些话,也只是些胡话了。”

古闺秀猜到,他口中说的疯癫方士,大概就是最开始写出火药配方的那个人。

芮国公有些不甘心,对古闺秀说:“有人给皇上写了一封信,信中写了很多用火药制作的武器,说只要制作出那些武器,可百步之外取敌首级,千里之外毁人城池。在火药没制作出来,我们都不信这些话,但在火药研制出后,我看到火药的威力,便觉得信中所写内容,或许是真的,只可惜,写信之人因误服丹药已神志不清。想到古小姐懂得火药,也许也知道那些武器。”

李治取出一个匣子,芮国公接过来,从匣子里展开一封信,信里的毛笔字写的不堪入目,但配的图画却十分清晰,手枪、机关枪、大炮、手榴弹,甚至是火箭……

“古小姐,你在你读过的关于火药的书里,可见过这些武器?”

古闺秀觉得心脏都要蹦出来了,但她什么也不能说,哪怕她知道这些东西,但也不会做,对它们的内部构造一窍不通,她若是说知道这些武器,不仅自己会骑虎难下,也许还会让唐朝提前进入热兵器时代。

“民女,民女从未见过这些图案,皇上恕罪,民女无能,不能为吾皇分忧。”

李治摆了摆手,说:“罢了,朕问过很多顶尖的匠人,他们都不知道这些东西,朕又怎会怪罪于你?”

他又对芮国公说:“这件事就先放一放,舅舅和兵部的大臣们都觉得这个很荒谬,还是等找到头绪,再从长计议。”

古闺秀大概是芮国公最后的希望,她一口咬定没见过、不会做,芮国公没办法,只得从命。

李治又问起狄仁杰的事,狄仁杰恭敬对答,将自己处理的一些案件说给李治听,李治问他关于唐律的见解,他回答的也很好,让李治对他颇为赏识。

“难怪芮国公对你赞不绝口,之前工部尚书阎大人也举荐过你,果然是少年英才,朕很高兴。现在,朕手头上有一件案子,不方便给大理寺的人查办,朕要你拿着朕的手谕去查个清楚,你可做得到?”

狄仁杰一愣,显然是没料到会有这样的皇命。皇上关心的案子,却不让大理寺的人办,那肯定是有些不能见光的因素在里面……一定是很棘手的事,但是,狄仁杰从来没在案件面前退步过。

“皇上如果信任微臣,微臣定当竭尽全力去调查清楚。”

“好!”李治顿了一下,喊来桂公公说:“你带古小姐下去休息,再将左藏令宣来。”

他们要说详细的案件,古闺秀暂避开,随着桂公公去偏殿休息。

桂公公将她安置好,命一奉茶宫女相伴,而后走了。

古闺秀与宫女礼节性的打过招呼之后便不再说话,怕招来口舌是非,于是在侧殿里坐着观看建筑上的雕刻、彩绘,以及各种皇家摆设,这对痴迷考古的她来说,是种乐趣!

奉茶宫女见她闷闷的,独自一人左右张望没有什么事要吩咐,渐渐懈怠,恰有一老嬷嬷前来找人,她主动上前搭话喊道:“王嬷嬷,您怎么亲自过来了?”

王嬷嬷说:“皇后娘娘请皇上用午膳,为表诚意,我这把老骨头少不得来跑一趟。”

宫女道:“嬷嬷请进偏殿稍等,皇上正在跟芮国公谈事情,一会儿一有空,奴婢就告诉您。”

“好好,那我就进来讨杯茶吃。”

宫女引着王嬷嬷进来,王嬷嬷一只脚跨过门槛,瞧见坐在偏殿的古闺秀,当即呆住了,扶着门框就喊了一句:“哎呀,我的老天爷啊!”

【说好的每天更新来了!】

正文 第三十八章 主隆恩(6)

王嬷嬷的惊呼声在宫殿里显得十分突兀,古闺秀吃惊的望着她,不明白这位老嬷嬷见到自己为什么会露出一副见到鬼的表情。

奉茶宫女也吓到了,紧张的问道:“王嬷嬷,您怎么了?”

王嬷嬷一手捂着胸口,一手扶着门框,镇定了一下,疾步走进古闺秀身边,先是屈膝福了一礼,而后问道:“头一回在宫里看见这位姑娘,不知是哪位贵人?”

古闺秀见一位老人对她行礼,赶紧站起回礼,说:“我并不是宫里的人,今天是进宫谢恩的。”

“原来如此,难怪老奴不认得,不知姑娘是因何事而谢恩?”王嬷嬷在古闺秀旁边坐下,一副要谈家常的样子。

古闺秀知道**的事不得乱说,便敷衍道:“我无意中帮我们并州都督做了一件事,得到皇上赏赐,因此受赏谢恩。”

“姑娘是并州人?”王嬷嬷狐疑的问道。

古闺秀点了点头。

谁知王嬷嬷紧追着问道:“老奴见姑娘生的漂亮大方,不知父母是谁,哪位大人竟生出这般好女儿?”

“嬷嬷夸奖了,我不过是个商户家的女儿。”见老嬷嬷开始刨根问底,古闺秀隐隐起了警惕之心,答话故意答的不清不楚,但这老嬷嬷耐性不是一般的好,一溜的追问下去,问她家里做什么生意的,姓什么,今年大多等等,近乎逼问的谈话让古闺秀满头大汗。

好在狄仁杰和芮国公跟皇上说完话出来了,她急忙向嬷嬷告辞,如见到救星一般向狄仁杰走去,但是王嬷嬷也紧随其后,走到芮国公身前问安。

上一篇: 唐朝笔记 下一篇: 我娘是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