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天下(842)+番外
欧阳康,谁叫你这么不长眼,偏偏来踩爷的地头?这回可不是我不放过你,而是别人不放过你了!
※
仙源镇,客栈里。
欧阳康眼瞅着媳妇和自家丈母娘一起,言笑晏晏间就干下那样一大盆子的水晶肘子,只觉脑子有些混乱。
五花腩是因为买来晚了,所以母女俩没吃到,不过她们此时已经在那儿商议着,明天到底是要回锅还是卤了。如果卤的话,要不要加几只猪蹄猪肚鸡啊鸭啊什么的。
“你们要不要喝点消食茶,出去走动走动?”沐劭勤犹豫再三,主动找了个机会开口跟妻子和解。
可蕙娘显然还不太想原谅他,很有大妇的范儿的昂着下巴,哼了一声,“不用你操心,我们娘俩儿自己回屋磕瓜子消食去。就算是吃撑了,也有我女儿陪我。”
还能磕瓜子?沐劭勤此时有些后悔,当初那么快的答应了分居,如今想找个单独叙话的机会也没有了。
他那着凉说来也没那么严重,一副药下去,烧就退了。如今母女俩走了,剩下个恢复得更快,活蹦乱跳的女婿杵在跟前,有什么意思?
心底闷闷的叹一口气,沐劭勤歪下睡觉。顺便琢磨一下明天要怎么开口,把讨厌的女婿赶回去,让妻子再搬回来。
可关了门,女婿却凑上前,有话要跟他说。
不是欧阳康扛不住事,实在是这事有点大,不跟人商量下,他心里也有些没底。
灵州的事远比他想象更为复杂。
据鲍义庆交待,除了天灾,就算是在战乱祸害得最严重的那几年,仙源山的茶叶产量也没有跌过五成的时候。而就算是前朝盛年最好的光景,他们这里的茶税也至少有三成是被瞒报下来的。
那就等于说,从大梁朝的官员刚到这里来上任时,就有了极为严重的贪污。
而这种贪污的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
第502章 口味变了
茶叶,是被官府垄断经营的商品。
所以茶农必须把自家的茶田上报给官府,然后每年的产量也要如实上报,在茶商来进行交易时,官府便从中抽税。
从明面上,应该非常稳妥才是。可只要有心,永远有人能钻得到空子。
第一个空子,就出在炒茶上。
茶叶必须经过炒制才能饮用,但炒得好坏,除了关系到茶叶的品质,还关系到一个更重要的东西——产量。
明明炒出三两茶,硬说只炒出一两,反正这是个技术活,也不太好查,那么剩下的二两不就可以昧下了?更别提晾晒时长了霉的,运输时毁损的,一斤茶叶又可以克扣下几两来了。
胆子更大些,就可以打茶田的主意。
仙源山成熟的茶田就那些,早被人瓜分光了,可周边呢?反正都在仙源山四周,也占着这里的灵气,怎么就不能种上茶树,当作仙源山的茶叶?
然后这些周边茶田很有可能并不在仙源山的地界上,也就入不得仙源山的官府,成了不用计税的私田。
当然,这么多的茶叶剩下来,也不能自己变成银子滚回来,所以需要有人把这部分私茶收了去,再秘密发往全国各地。搭配着官茶一起出售,那就天衣无缝了。
反正这茶叶又不象银子,还打着印记,它到底是怎么流出来的,谁能查得出来呢?
“他们好大的胆子!”
沐劭勤真没想到,这些官员贪污起来居然如此大胆,这还真是产供销一条龙,大笔原该进入国库的银子就这么流入了私人腰包。
欧阳康初听闻时,也觉十分震惊。
据鲍义庆交待,象他们这些在各个村子有头有脸的大茶商,其实在外省哪有狗屁的生意?全是拿些旁的生意遮掩,在贩卖私茶。只要给官府孝敬了足够的银子,那是一路畅通。半点不必操心。
而据他说,这条线上的银子,他们还赚得不是最多的。赚得最多的是官方指定的几个大茶商,他们因为有茶引子。可以更加方便的把茶叶南北倒卖,牟取暴利。
那在仙源山周边的茶田,基本上都是高官显贵的地盘。全找家里的奴仆冒充流民开垦无主荒地的借口在那儿挂着,所以他们的分赃也更为隐蔽。
在整个灵州,除了直接管着茶叶的官员受益,一些普通官员也能喝口汤的。尤其在每年春秋两季,本地官员都会或多或少额外发放一笔银子,那就是茶银。
是在以灵州这个地方,这么多年来,纵然谁都知道茶税亏空得厉害。可没有任何人会向上举报。
直到有个叫方宁海的愣头青御史跑回来守孝,才惹出事来。
这个方宁海早先说过,家贫如洗,是老爹勒紧裤腰带供出的一个读书人。所以,这孩子读得有些呆了。就算是身在茶乡,也完全不知道茶道黑暗。
后来他因天赋出众,十几岁时就进京依附亲戚读书了,更加不知灵州茶税一事的根底。
直到那一年,他为了老爹的墓地,拼死弹赅了太后,为念福仗义执言。这才入了皇上的眼,给了赏赐,让他回乡守孝。
不过走前,皇上也不能光给钱,还得勉励年轻人几句。于是就说了,你回到家乡。如若看见什么不平事,也记得要向我汇报。
高显不过随口一说,没想到这书呆子当了真。
回乡守孝半年后,适逢春茶上市,当地官员本想结交个京官。就给在家中守孝的他也送了一份茶银。
这下可把书呆子刨根究底的脾气弄上来了。
好好的你们干嘛给我送银子?为什么卖了茶就有银子分?这是全灵州官员都能分的吗?那皇上知道吗?会影响到朝廷的茶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