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姐说着,就把荷包往绣娘的怀里塞,绣娘撕扯不过,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了吴蔚,吴蔚接过荷包,郑重说道:“大姐,我知道您是个靠本事吃饭的要强女子,可咱们之间除了主顾的关系,还有一份姐妹情谊不是么?你看看家里的三个孩子,大丫穿旧的衣裳给二丫,二丫穿小的衣裳给三丫,你们都是干辛苦活的人,那衣裳补丁套着补丁,到二丫身上就不太行了,三丫都快衣不蔽体了。到底是三个姑娘家,孩子也一天天大了,哪能这样?我和绣娘看着心里也不是滋味,这个钱你就是不要,我和绣娘也打算给你们买些布匹,回家去做几身新衣裳给孩子们换上,过个体面年,你还是拿着吧,这是二丫靠自己的劳力赚的!”
听完吴蔚的话,李大姐这个刚强的女子眼中涌现出泪花来,用双手捧着,接过了荷包。
“是我这个当娘的不好,她们跟着我受苦了。”
绣娘劝道:“大姐别这么说,再也见不到您这样好的母亲了,日子会越过越好的。”
“是呢,绣娘说得对,谢谢了,谢谢你们。”
……
最后,吴蔚一行人买了八匹布,十斤棉花,两袋子盐巴,还有一些吴蔚需要的草药和材料,满载而归。
李大姐买了一匹土黄色的粗布,绣娘又送了她两匹青色布料和五斤棉花,或给孩子们做冬衣,或做两床厚实的被褥,好度过冬天。
一晃又过去了一个月,吴蔚的户籍落定,迁令也送来了,同来的还有另外一封给张水生家的信,里面写的是张水生和柳二娘子之子的名字:君卓。
“谦谦君子,卓而不群”之意。
不过这个名字太雅致,张家二老担心孩子娇惯不好长大,就起了个小名,叫“柱子”,有撑起门楣之意,且柱子结实,好养活,孩子没开蒙前就先叫小名。
吴蔚在县城订了些材料,准备过几日请人搭个马棚和牛棚,还在山上选了一处好地方打算开凿个山洞出来,柳老夫人却病了。
消息一出,坐满了双月子的柳二娘子来到了绣娘和吴蔚的家,照顾柳老夫人。
柳老夫人已在绣娘住了三个月了,养胖了不少,脸上的皱纹都浅了。
此时却只躺在炕上默默流泪,任两个女儿如何询问,老人家也只是叹气,什么都不肯说。
柳二娘子和绣娘对此一筹莫展,吴蔚的心里倒是明白,只是有些话,她作为外人不好点破,便请张水生出面将回春堂的老郎中请来给柳老夫人瞧病。
老郎中捋着胡须对众人说道:“老夫人得的是心病。”
柳二娘子急道:“老先生,这心病该怎么治啊?您倒是给开个方子……”
绣娘见吴蔚一脸了然,心中也有了答案,拉着柳二娘子进了西屋,关上门窗,坐到炕沿上,轻声问道:“娘,你是不是想回家了?”
闻言,柳老夫人猛地睁开眼,眼泪又流了出来。
柳二娘子也明白了,问绣娘:“大姐不是说忙完秋收就来吗?”
绣娘用目光示意柳二娘子收声,听到柳二娘子的话,柳老夫人又把眼睛闭起来了。
“他们……!”
“二姐!”
柳二娘子闭了嘴,眼中的惊愕却怎么都散不去!
继承了柳家全部家产的柳翠翠两口子,竟然不打算要这个娘了!
第113章 状告忤逆
柳二娘子不放心母亲, 留在吴蔚和绣娘家里住了,柳二娘子的儿子柱子还在离不了娘亲的月份,张水生便把襁褓中的孩子抱了过来, 也想让自家岳母看到孩子宽宽心。
反正绣娘和吴蔚家中并无男主人, 而且两个姑娘也没有那么多忌讳,张家人都放心。
秋收结束, 田地里没了活儿, 李大姐一家便不来吃饭了,绣娘和吴蔚都是安静的人,院子里难免冷清了些, 柳二娘子和柱子的到来, 给小院增添了不少活力。
柳老夫人虽然还是愁眉不展, 但见了胖嘟嘟的柱子,心情也好了不少。
夜里, 绣娘和吴蔚洗漱完毕熄灯躺到床上,绣娘低声问道:“蔚蔚,你早就看出来了, 是不是?”
关于柳老夫人的问题,白日里吴蔚已经和柳家两姐妹讨论过了, 不过现在是属于绣娘和吴蔚的时间,她们可以说的更为直白一些。
吴蔚没有直接回答绣娘的问题,而是悠悠说道:“老人家年岁大了, 恋家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从她那日亦步亦趋出门去送柳翠翠我便知道了, 老夫人是想家的。这点你不要觉得不舒服, 这种感情和柳翠翠夫妇的关系不大。”
“那你一早就知道大姐不会回来接?”
“这倒没有,毕竟你大姐为了撑起柳家的门楣付出了很多。这点你和二姐都是认可的, 我还以为她只是贪心了些,没想到她会做出这种事儿来。”
绣娘沉默了,她也没想到柳翠翠会做出这种事,毕竟自从柳翠翠招了上门女婿以后,她在家里的待遇和话语权比旁人家的儿子还要高,偶尔柳翠翠真发起脾气来,全家人都要看她的脸色,包括自己的爹娘。
但柳翠翠并不是个不孝顺的人,父亲去世时,她也是真情切意哭昏过去的。
到底哪里出了错呢?
绣娘喃喃道:“难道就因为我的生活好了,大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