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山洞还有另外一个用途,除了储藏冰块,它还能放下比地窖多出十几二十倍的粮食,甚至可以住人!
这才是吴蔚最根本的目的。
那个尚未出世的,立于湖底的牌坊……终究是吴蔚的一块心病。
她要不惜一切代价,救下尽可能多的人。
……
吴蔚的山洞一直凿到快入冬才竣工,原本那就是一个山洞,工匠们对山洞进行了扩容,并按照吴蔚的要求,一边挖掘一边安置了不少承重结构,确保山洞万无一失。
建成后的山洞足有五六个小院那么大,光是挖出去的石料就卖了不少银子,山洞里自带冬暖夏凉的属性,别说贮藏冰块了,就是住上几十,上百人也是足够的。
就在吴蔚准备买点鞭炮庆祝一下的时候,一条改天幻日的消息传到了清庐县。
宣德三十八年,十月初九,梁朝皇帝驾崩,谥号:贤明显仁皇帝,庙号:仁宗。
太子继位新君。
第116章 守门之人
新皇恩泽, 颁布的第二道旨意便是大赦天下,减免一年的赋税,减轻徭役。
这是一条切实的惠民政策, 百姓们无不欢呼雀跃。
如清庐县这种偏远的小地方, 先皇的丰功伟绩,雄才伟略大多不能传到此地, 但赋税和徭役的减免却是实打实的, 是以虽然先皇驾崩,村民们面上装得苦大仇深,心里头却是美滋滋的。
操心政事, 那是京城的大人物该想的, 如绣娘, 吴蔚,柳二娘子一家子, 这种最底层的百姓,更在乎的是能否吃饱穿暖。
不过既然圣旨抵达,该做的还是要做的。
一时间, 平日里滞销的白布变得紧俏,各家各户有存货的也都拿了出来, 在自家门楣上挂上一条,再在头顶绑上一条三指宽的,至少要过了三日, 头上的才能摘下。
知县派人来村里送了公文,村长遣了一批人出来, 挨家挨户通知:有要办喜事的全部延期, 集会,丝竹一律全免。
皇帝驾崩, 举国哀悼。
身为穿越者的吴蔚也接到了柳二娘子送来的白布条,见证了梁朝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
原本山洞竣工了,吴蔚是想摆几桌宴谢匠人的,如今也免了。
夜里,绣娘小声询问吴蔚:“蔚蔚,新皇大赦天下,是不是东方大人也能回来了?”
看着绣娘期待的目光,吴蔚却叹息着摇了摇头,答道:“据我所知,‘十恶不赦’之罪是不能得到豁免的,东方大人杀害皇嗣,畏罪潜逃的罪责不轻,恐怕……”
绣娘也跟着叹了一声,小声问道:“你这几个月每夜都会点灯看卷宗,今夜怎么不看了?”
吴蔚沉默了一阵,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回答。
在蓝星时,吴蔚阅读过大量解密的刑事卷宗,所以即便吴蔚不是刑侦专业出身,多少也明白一些。
以蓝星的办案眼光来看:东方瑞是没有杀人动机的。
她以女子之身入朝为官,掌管着皇帝直属的衙门,未婚又无子嗣,全完没有必要参与党争。
在高宁雪的叙述中,东方瑞也从未有过结党营私的举动,不结交朝臣是她一贯的立身之本,这样一个人跑去杀皇子做什么?
如果假设东方瑞是被人陷害的,那就要看四皇子的死,何人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与四皇子同为嫡出皇子的太子了。
纵观历史长河,因为帝后偏爱而废长立幼的例子又不是没有,且当时的宴会是由太子一家主办,太子又掌握着庄子里所有的禁军,他是有能力杀掉四皇子,再嫁祸给东方瑞的。
而东方瑞的潜逃,也是意识到了自己对阵太子毫无胜算,不得已而为之。
当然,以上的所有,只是吴蔚个人猜测,并无任何实质性的证据。
……
这段日子,吴蔚白天在后山忙活开凿山洞的事宜,晚上秉烛夜读,梳理卷宗,光是笔记就写了五十多页。
即便希望很渺茫,吴蔚也想出一份力。
可如今呢?
没用了。
太子登基了,成了整个梁朝的最高统治者,在一个封建社会里,不管是东方瑞还是高宁雪,都无法扳倒一个统治者,更何况是自己呢?
吴蔚由衷地感到惋惜,那个“洞若观火,执法如山”的奇女子,恐怕要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蔚蔚?”绣娘的呼唤打断了吴蔚的沉思。
“嗯?”
“你怎么了,表情这么严肃?”
“我没事,只是,觉得可惜。”
绣娘隐约感觉到了什么,默默牵起吴蔚的手,不再说话了。
第二日,吴蔚便将所有的卷宗和她写的笔记装到了一个木匣里,想直接丢到灶台里一把火烧个干净。
捧着木匣走到厨房,吴蔚蹲了下去,看着灶眼里忽明忽暗的炭火,按着木匣的指尖逐渐泛白。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过了这么久,即便是高宁雪,恐怕也再不能写出如此详细的卷宗了。
可是,留着它们便是杀身之祸。
吴蔚几度权衡,一咬牙把木匣丢到了灶眼里。
看着木匣开始冒烟,发出轻响,吴蔚突然感觉到一股心痛。
她的脑海里闪过东方瑞的身影,回忆起东方瑞对自己的教导,回忆起高宁雪流着泪的眼睛。
吴蔚毅然决然地将手伸到了灶眼里,把黑了半边的木匣拉了出来,拂去上面的火星,掀开木匣拿出里面的卷宗死死搂在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