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儿仿佛听懂了一般,轻轻打了个响鼻。
柳翠微又找来干布,将马儿身上的雨水擦了,小梅将东屋的火炕烧好,挂好蓑衣和斗笠,撑着伞出来接柳翠微。
耳边不住传来水声,有雨声,也有院子外面的流水声,小梅惊奇地说道:“这么大的雨,你们家的院子里竟然没积水,可真是神奇。”
柳翠微笑道:“哪里是神奇,都是蔚蔚的功劳。建这座半山小院的时候,蔚蔚下了很大的心思,虽然这房子的图纸是别人帮着出的,但是蔚蔚在这中间提了好多建议,喏……”
柳翠微指了指柴房,继续说道:“那间屋子里面能洗澡,柴房后面的台子上放了一个很大的木桶,院子的东边角落里有个叫……‘水龙头’的东西,连着后山的泉水,拧开就有水流出来。当初蔚蔚费了好多功夫才弄好的,有一截竹筒埋在地下,是蔚蔚亲手挖出来的。”
说话间,柳翠微和小梅进了东屋,柳翠微却并没有停止讲述,小梅也被吴蔚和柳翠微之间的趣事吸引,二人就站在堂屋的炉灶旁边,谁也没有进屋的意思。
柳翠微继续说道:“我们从前,就从水龙头里打水,再把水提到台子上,倒进桶里,夏天的时候,桶里的水晒一天到了傍晚就是温的。我和蔚蔚就轮流到柴房里去洗澡,一桶水正好够我们两个洗一回,用上蔚蔚亲手做的香皂,洗完了出来整个人都是香的。还有这院子的地基,在夯地的时候,蔚蔚让他们把地基夯实以后再垫高一些,这院子你看着平整,其实是中间高,四面低的,住进来以后蔚蔚还在这院子周围铺了好几处排水渠,再大的雨这院子里也不会积水。”
提起吴蔚,柳翠微脸上的笑意怎么样都止不住,眼底也流淌着温柔。
小梅由衷说道:“你和蔚蔚姑娘……真好。”
听懂小梅话中的含义,柳翠微难免有些羞涩,但还是点了点头。
二人进了屋,柳翠微打开柜子找出两身干净的衣裳。是上次回张家村时,吴蔚特意带回来的,原本她们的衣物都搬到泰州去了,吴蔚又觉得她们总要时常回来看看的,便又带来了几件衣裳和一些日用品放到了这里。
柳翠微说道:“这套衣裳是蔚蔚的,小梅姑娘的身量高挑,穿蔚蔚的衣裳正合适,我先去柴房洗个澡,你先歇着,等一会儿也洗个澡再换衣服吧。”
“好。”
柳翠微洗完澡后,换了一身干净的衣裳出来,趁着小梅洗澡的功夫,柳翠微在屋里找了一圈,在米缸里发现了一些杂粮,架子上还放了一个面袋子,两缸酱菜,挂在墙上的竹筐里有几个鸡蛋。
想来是李大姐放在这儿的,家里的山田离半山小院更近一些,中午吃饭也方便,这倒是成全了柳翠微。
杂粮米需要浸泡很久才能蒸饭,柳翠微便挽起袖子做了一道面疙瘩汤,打上蛋花,配上酱菜,再点进去几滴香油,堂屋里香气弥漫。
小梅刚走到堂屋门口就闻到了这股香气,肚子立刻发出了叫声。
“晚上我们就吃碗面疙瘩汤吧,家里实在是没什么吃的。”
“好香啊,我去摆桌子!”
……
二人吃过晚饭,又聊了一会儿,便各自睡下。
半夜忽然雷声大作,几道炸雷在不远处的山头炸开“轰隆声”响彻天空。
柳翠微和小梅都被惊醒,听着犹如在耳边炸响的雷声,心中发憷。
“这雷声可真吓人。”柳翠微裹着被子坐了起来。
“是啊,说不定是老天爷在惩罚坏人呢。”小梅低声道。
雷声持续了半宿,天快亮的时候才停,可这大雨……却丝毫不见缓势,屋后的那条小溪,溪水暴涨,溪水涨平了河床,蔓延开来。
清晨,柳翠微站在东屋门口看着外面的雨势,眉头紧锁。
柳翠微突然想起了一件事……
前年冬天的时候,自己和吴蔚到后山的山洞去整理冰块,吴蔚指着装冰块的那些模具,说道:“绣娘,你看咱们这个装冰块的模子,像不像一艘艘小船?我专门请清庐县最好的木工师父做的,能拆卸,拼装起来严丝合缝,即便是泡在水里也不会渗水,要是哪天涨水了,咱们就把咱家的家当,狗子,都放到这些小舟里,咱俩也坐在里面,用绳索连好,绑成一体,保准全家平安。”
第211章 三娘归家
“翠微姑娘, 这雨好像比昨天的更大了,我们……回去吗?”
柳翠微垂眸沉思片刻,说道:“回去。”
“好, 那我去准备一下, 你把蓑衣穿上吧,我打伞。”
柳翠微摇了摇头, 说道:“你还要牵马, 赶马车,蓑衣斗笠你穿,这么大的雨, 打伞也无济于事, 我找个盆子顶在头上就是了。”
柳翠微找来两根稻草, 把自己的鞋子绑了挂在脖子上,小梅见了也去拿了几根稻草来, 按照柳翠微的样子把鞋子挂在了脖子上,小梅赞道:“相处久了,我觉得翠微姑娘和蔚蔚姑娘有许多相似之处, 只是蔚蔚姑娘体现在方方面面,翠微姑娘体现在关键时刻。”
柳翠微有些好奇, 问道:“是什么呢?”
小梅思索片刻,回道:“我也说不好,是一种感觉, 也可以说是一种气质,嗯……就比如, 这世间很少会有女子赤足行走, 即便是这样的雨天,哪怕周围寂静无人, 宁可鞋袜被打湿,也不会想赤足行走。但是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蔚蔚姑娘身上,我想她不仅会赤脚行走,还得把裤腿儿也一并挽起来,说不定还要建议所有人都和她一起,然后苦口婆心地劝道:这样走鞋袜就不会湿了!诸如此类的事儿,经常会在蔚蔚姑娘的身上发生,她也从不会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何不妥。而翠微姑娘呢……平日里看着更像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可关键时刻也和蔚蔚姑娘做出了一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