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老李家的锦鲤童养媳(233)

作者: 渔眠 阅读记录

当天就有许多人往县城的粮铺冲,你家几百斤我家几千斤地买。

短短一天,县城的粮铺全被抢空了。

粮食一卖光,附近村民们更来劲儿了。

翌日天还没亮呢,就全往粮铺跑,半个上午,粮铺的粮食又被抢空了。

许多大户想多囤些,竟然还抢不过那些村里人。

最早抢粮的还得是青石村的人。

青石村的人如今都在修桥拿工钱,家家户户手头都有钱。

又是头一批得到消息的,当天就是大包小包往家里扛粮食。

原本有些人想着买些粮食备着也就是了。

可一看到邻居们买粮食那架势,他们也坐不住了。

买!

把钱全换成粮食!

没瞅见老李家用牛车往家拉粮食吗?

陈小满可是福星,她说的错不了!

到第二天下午,粮铺可算反应过来,竟然关门不卖了。

那些还没抢到粮食的人家气得扼腕。

他们怎么就不早点买呢?

而杨家湾的人却嘲笑起他们。

“这么贵的粮食也买,有钱烧得慌。”

“村长说了,都是那个叫陈小满的黄毛丫头放出来的风。”

“我家上半年收的粮食还没卖呢,趁着高价,我一会儿就拉去县城卖!”

“下半年的粮食快收了,还真得腾地儿给新粮。”

“走,下午去粮铺卖粮去。”

只是杨家湾的人粮食还没推到县城,半路就被人抢光了。

还都是按照粮铺的价钱抢的。

杨家湾的人得意地在村里吹嘘起自己这回赚了多少钱。

“这样的傻子多来点吧,让咱多赚点钱!”

也有人担忧起来。

“大家都在抢粮,咱反倒卖粮,是不是不太对?”

杨村长听见了,立刻训斥:“有钱给你赚还怕?活该你一辈子住不上青砖大瓦房!”

被村长一骂,那人顿时不敢说话。

其他人心底那点担忧瞬间消失。

直到有村里人从县城回来,把县城限购粮食的消息带回村里。

村里人慌了。

“真限购了?”

“完了,我们没听那丫头的话存粮!”

“不会真的大旱好几年吧?”

村里人围在晒谷场,你一句我一句。

杨村长怒喝:“都慌什么!咱们就是种粮食的,只要淮河有水,咱们还怕种不出粮食吗?”

大家一想,对啊,他们有田地啊。

再说,粮食虽然限购,还是能买到的嘛,而且价钱也没变。

三天后,他们就又慌起来了。

高粱涨到十六个大钱一斤了。

有些人后悔啊。

早知道该去买点粮食,现在拿去卖,不是可以大赚一笔吗?

可惜,这世上没后悔药吃。

况且,他们也不敢得罪村长啊。

很快念头就压下去了。

而村里来通知了,家家户户要出个壮劳力服徭役。

大伙儿心里不乐意。

壮劳力去服徭役了,就少人给田地里挑水。

那庄稼怎么办?

杨家湾的人很慌。

他们不少人家的粮食只够吃到新粮下来。

更不乐意的就是青石村的人。

家家户户的壮劳力都在修桥拿工钱,去一个服徭役,就少一个赚钱的。

老村长在老李家坐了好一会儿。

在老村长蹭老李头第六口烟时,老李头实在忍不了了。

“你在我这儿叹气也没用,咱又不能不服徭役。”

老村长提起一口气,想说什么,又是长长“哎”一声。

“也不知道这次徭役要多久。”

“少说得一两个月,这回可是要把水渠修到各个村子。”

老李头悠悠然道。

老村长一噎。

这也太长了些。

“那我们下半年的收成怕是不行了啊!”

修水渠要占用壮劳力,挑水的人就少了。

原本庄稼就长得不好,再把人一抽走,收成只能更差。

坐在院子里的陈小满抬起小脑袋,脆生生道:“可是只要修好了水渠,就不怕明年大旱了呀。”

老村长当然知道这个道理。

只是想要割舍下半年的收成,还是很舍不得。

老李头就道:“我看这是好事,总不能眼看着接下来几年都没什么收成。”

老村长想想也是。

只得又问老李头:“你家派谁去服徭役?”

“我家没人手,今年就不去服徭役了。”

老村长瞪大了眼:“你家要捐五两银子?”

李初元好奇问道:“为什么要捐银子?”

老村长解释道:“按着律法,家家户户都要出个壮劳力服徭役。不过那些大户舍不得家里人受苦啊,就捐五两银子代替了。”

“也有些人家没壮劳力,只能捐钱的。”

老李头补充了句。

第194章 县太爷够坏的

老村长看向老李头:“五两银子可不少啊,你舍得?”

他家不是有两个成丁的儿子吗。

往年也轮着去服徭役,今年怎么就舍不得了?

“我也是没办法,总不能让二宝把酒楼的活给扔开吧?家里就剩下大宝,他媳妇好不容易有了身子,总不能让他在外担惊受怕的。”

老李头就忧愁起来:“没法子,只能花钱了。”

老村长心里可算舒坦了。

你李满仓再能耐,不也没娃去服徭役吗?

他儿子比李满仓多,这点就比李满仓强啊。

老村长心情舒畅了,也不蹭老李头的烟,背着手离开。

老李头够着头看过去,等他走远了,才撇嘴:“可算走了。”

“爹,我们家这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