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女千岁(114)
这次她说完,赵晟倒是难得地点头:“话糙理不糙。不过……”他眼睛微微一眯,笑道,“那你可有想过,将来要嫁个什么样的男子?”
岫岩等人又都笑起来。
“看她能说出什么来,也不害臊!”
常乐再直率,也觉得不好意思了,红着脸道:“皇上真是的,当着这么多人问,奴婢怎么回答得出来嘛。”
见她发窘,众人笑得更欢了。
常乐再也待不住,扯了自己刚才写字用的笔,扔下句“奴婢去洗笔”,缩着脖子便冲了出去。
身后的笑声愈发地张狂起来。
真是的!
常乐冲门板扬了一下拳头,这些人,每次都拿她取笑,出宫嫁人有这么好笑吗。
她恨恨地甩着手里的毛笔,也不管残余的墨汁在地面上甩出一道一道的黑痕。
嫁人?嫁个什么样的男人呢?
不由自主地,她也想起了这个问题,脑海中不自觉地竟浮现出了赵容毅的身影。
哎呀!
怎么突然想起那个臭脾气的男人来!
她猛烈地摇头,把赵容毅的影像都从脑海里甩出去。
还有半个月就要过年了,宫里金太后已经派人来通知,让赵晟回宫去,过年总不能也在行宫里,况且正月初一还有祭天大典,也是要皇帝亲自主持的。
这次回去,所有人也都预感到,皇嗣一事总归要有个动静了。自从放出风声,皇帝赵晟就躲进了清平山,就剩个金太后在宫里坐镇,宗室们老是围着金太后转,几个月也没探出什么有力的口风来。如今皇帝要回来,总该有个结果了吧。
其实真正让宗室们着急的是,不知从何时起,朝野上下都似乎传言着,恪郡王赵容止要被过继给皇帝,成为储君候选人了。这个传言愈演愈烈,所有人都等着皇帝回来之后,确认传言的真假。
腊月二十五,皇帝一行人终于从清平山出发,回到了庸京城皇宫里。
而他一回宫,便声称自己身体不适,恐无法主持正月初一的祭天大典,所以有意从宗室中择人来代替主持。
一石激起千层浪!
74、人缘
“看看这些奏折,礼部、吏部、御史台,都给朕推荐宗室之中的优秀子弟,只差直接叫朕从里面挑个人来当儿子了。”赵晟将一堆奏折扔在桌上,冷笑不已。
金太后道:“都知道你要从宗室里过继,他们提名建议,也是早就能预料到的。”
“是呀,皇帝有更迭,他们这些朝臣却是要长长久久做官的,如果将来的新君是出自他们的提名,自然可以官运亨通。”
金太后摇头道:“皇帝,你这是钻牛角尖了,皇嗣本就是国之大事,非你一人私事,大臣们提名归提名,到底要选谁,却仍然是你说了算。”
她拾起那些奏折,一一看了。
“其他人倒也罢了,倒是容止这孩子,似乎人缘颇佳,倒有一多半是建议他的。”
赵晟揉着眉心,不愿意谈论这件事。
金太后道:“哀家知道你不痛快,可再怎么不情愿,皇位总要传承下去。这些日子,哀家冷眼看着,有几个孩子倒是不错的,比如靳王家的老三容止,东平王的孙子梓真,另外哀家觉着容毅那孩子也不错,性子是冷了点,但你不是也一直都很喜欢他么。”
赵晟沉吟着。
金太后又道:“就算我说的这几个你都不满意,宗室里的孩子这么多,总有你中意的,你得用心选一个出来。哀家听说,臣子们已经有在提议,要在正月初一大朝会的时候,联名向你举荐了。若你现在不拿定主意,到时候岂不是被动。”
赵晟道:“朕说过要从宗室里过继,这主意便不会改。朕不是反感选谁来继承皇位,而是反感这些朝臣们,一有点风吹草动,就迫不及待地去捧别人的臭脚,当朕这个皇帝已经死了么。”
金太后摇头:“趋利避害,人之本性,朝中的臣子都是跟随你多年的老人,忠心是不用怀疑的。只是你身体病弱,这江山早晚要传给后来人,你总部希望新君即位后对这些老臣疏远吧?臣子们不过是早作准备,为将来君臣一心打算而已。”
赵晟无奈地叹了口气。
“罢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朕这江上眼看着是得传给别人的儿子了。”
金太后忙道:“这话就不对,不管继承皇位的是谁,都要过继到你的名下,那是你的孩子,不是别人的。”
赵晟扶着额头:“太后不用说了,朕只是心里不舒服,脑子却没糊涂,只是到底要选谁,朕还要想一想。”
金太后道:“那祭天大典怎么办,你说自己无法主持,总要找人来代替。这会儿人人都盯着呢,历来主持祭天大典不是皇帝,便是储君,你选了人,必会被朝臣们视作储君,而且人看来,这个人选可都是你自己推出来的。”
赵晟道:“太后说谁好呢?”
金太后摇头:“哀家的意见不是最重要的。只是听说京里如今都在风传,恪郡王将会是主持祭天大典的人,好些个读书人都交口称赞,说你这个皇帝有识人之明。”
赵晟嗯了一声,感兴趣道:“这么说,容止在朝野上下都很得人心了?”
金太后道:“大约是这么着。其实容止本来就有贤名,他是同辈的宗室子弟中的佼佼者,有能力有学识,谈吐不俗,若要论起来,满京城里数着,他倒的确有储君风范。”
赵晟想起冬至日赵容止写的那几个字。
这孩子,本性也是有志于天下的吧。
赵晟其实也看得出那日赵容止写那几个字是有心的,甚至于他讨了座位,让其他宗室们误会,也可能是故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