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修文物(341)+番外
于是宜妃恭敬应是,见康熙随手又拿起奏折,知道没她什么事儿了,便悄悄退下,可直到退下了才省过来:穆尔泰的闺女,参选的是一对儿双胞胎。皇帝要她放掉原本指给弘春阿哥那位的牌子,她该是放一个,还是放一双啊?!
穆尔泰千里奔丧,赶回京城,总算赶上了老尚书出殡的大日子。与此同时,上面也有旨意下来,广东巡抚穆尔泰夺情留任,并给假百日治丧。此外,康熙还专门使了传旨的人当面交代,让他在这一百日之内,将家事好生捋捋,别再闹什么幺蛾子了。
穆尔泰哪儿敢不应,其实他心里也一团苦楚。他是嗣子,老爷子将他转回本宗,原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可是原本他出身的这一支,也已经由他弟弟做了嫡长,管着祖宗家业,他这么一回去,身份格外尴尬。可是穆尔泰转念一想,他现在待在白柱这个老尚书的亲儿子头上,充当摔盆奉灵的孝子,更加尴尬,两尬之下,取其轻,他宁可回归本宗。
然而这事是兆佳氏府上的内务,外人都不知道,包括代表内务府出面,帮着料理老尚书丧事的十六阿哥。
老尚书身后哀荣,皇上钦点了赐祭葬,十六阿哥便得出苦力帮人治丧,如此便在老尚书府和内务府府署之间大忙了一阵,脚都不沾地的。到了出殡这日,十六阿哥见诸事已定,终于可以歇歇了。他便命人抄了一份老尚书府出殡的时辰和路线,见礼亲王府、雍亲王府及十三阿哥府都设了祭棚路祭。十六阿哥便想,到底上哪位哥哥所设的祭棚去混一混,送一送老尚书呢?
他是还未出宫开府的阿哥,所以无法单独自设祭棚,只能去哥哥们那里一同拜祭。
正想着,十六阿哥突然想到石咏。
上回头七的时候,他就是带石咏去老尚书府上致祭的,所有的头还都是石咏代磕的。这回,他是不是也该带着石咏一起去?
想到这儿,十六阿哥突然省起来,他已经好些日子没有在内务府府署见到石咏的人影了。
这位内务府总管阿哥最近一通大忙,早就忘记他已将石咏借给王乐水和唐英捣腾玻璃的事儿,这时候他不见石咏,便敲着桌子笑骂道:“这傻小子,进衙门的时日也不长,怎么就偏偏学会偷懒了!”
他说着支使小田:“去,将石咏给爷寻来,爷有差事好好要他办!”
小田:难道又是要人家代为磕头?
这话小田不敢开口问自家主子,只能转身出门,赶紧去寻石咏。
岂料石咏一身素服,正从门外进来。十六阿哥见了便心道:这小子还不算太愣,知道今日老尚书出殡,事先也有所准备。
可待到石咏走到近前,十六阿哥才觉得穿着素服的石咏神情不大对,赶紧询问,却听石咏说:“十六爷,我家堂姑母没了。”
这回终于轮到十六阿哥反应了好一阵,才省过来,石咏的堂姑母,不是旁人,正是他的长嫂二福晋瓜尔佳氏。
他目瞪口呆,跌坐在身后的椅子上,一时想起幼年时候太子妃对自己的慈爱,眼眶隐隐约约地发酸:他万万没想到,二福晋过世,自己一点儿风声都没听到,竟还是从福晋娘家这小子口中听说了。
作者有话要说:1随便说两句哈:红楼原书中贾元春回荣国府省亲时,曾经点了四出戏,头一出点的就是《一捧雪·豪宴》。脂砚斋对四出戏的总批是:“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对于《豪宴》这一出,庚辰本双行夹批“伏贾家之败”。后世红学家分析,大约是在红楼全本中,贾赦就像是严世蕃强夺美玉“一捧雪”一般,抢夺了石呆子所藏的二十把旧扇子,贾雨村在整个过程中大约扮演了汤勤汤裱褙这个角色,后来还曾在贾府四面楚歌的时候落井下石,坑了贾府一把。
《一捧雪》的大框架,在咱们这个故事里,也依旧存在。
第147章
在善待手足这件事上, 废太子的口碑并不算太好,可是二福晋对宫中几名年幼阿哥是有口皆碑的照顾, 甚至宫里宫外都有人盛赞她, 这般德行与气度, 岂止是为人长嫂, 完全配得上“母仪天下”这四个字。
十六阿哥那时年纪尚小,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就是二嫂每回过来, 总是能给他们这些小的带上一匣子糕点, 桂花糕、豆面糕、驴打滚儿……
十六阿哥想着想着,径自陷入遐思, 甚至鼻端甚至都能闻到那些糕点的味道, 那记忆中的味道,似乎总能与母亲的温柔划上等号……
怎么, 突然这味道便不见了, 对了, 是十哥,是跋扈的皮小子十哥,刺头一样, 见了这碟糕点, 二话不说伸袖子一扫,糕点就不见了,母亲的温柔就不见了?
十六阿哥直着眼愣在那里,耳畔又响起二嫂的声音。
那时的二嫂, 开口好生将十哥教训了一顿。十哥生母是皇贵妃,出身高贵,不是他这个汉女所出的小阿哥可以比的。偏生十哥谁都不服,只服二嫂,被二嫂教训一通之后,竟能为了一匣子洒了的糕点,过来向十六弟道歉……
现在回想起这些,十六阿哥觉得恍恍惚惚的,却又不得不挣扎着清醒过来,那些他们兄弟在一起相处的印记,已是很久很远以前残留下来的回忆。
那时年幼的十六阿哥还曾严肃地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女子不能做太子?明显皇阿玛更欣赏的是二嫂,而不是二哥。
待长大了,十六阿哥自然明白过来,他年幼时那些不经的想头,俱是白日做梦。不止女子不能上位当政,连他这样汉女所出的小阿哥,也一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