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成长之路[慢穿](410)+番外

作者: 默陌书 阅读记录

第257章

等老三以后也出来了, 两个基地都强大起来以后,到时候就不用担心大清那边对自己两个人的基地会有什么想法了?

这次跟着胤礽出海的人,在离开大清之前,对未来还是十分迷茫的, 不过他们既然决定跟着出来了, 就证明他们留在大清的日子过得不一定会比在海外好。

因此在离开大清之前,胤礽已经让他们好好的跟大清那边的亲朋好友好好告别了, 至少接下来这几年内, 最多给大清那边的亲人报一个平安, 其他事情还是不能够让他们多说的...

大清这边, 自从确认废太子一家已经从广州码头那边离开大清出海以后, 宫里的气氛都是比较低迷的,宫里最大的BOSS心情不好, 宫里的人可不就活得更加小心翼翼起来, 生怕一不小心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康熙在宫里这边迟迟等不到那些跟着胤礽一起出海的人传回消息, 心理还是比较担心的,可是对于胤礽出海以后往哪个方向走了, 康熙却并不知道, 这让他即使不放心的想要派人出海寻找,也不知道该让人往那边去找了?

对于胤礽的离开,陶长安是接受比较良好的, 毕竟他可是跟胤礽一样, 早早在海外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基地, 基地那边的设施建设, 很多地方可是比大清这边都要好的。

只是其他人不像陶长安一样知道内情, 以为废太子一家是被流放到国外一样, 在外面过着人生地不熟, 朝不保夕的日子。

对此,胤褆他们也只是在表面为废太子一家的处境感到担忧,但心里面估计还不知道怎么幸灾乐祸呢。

谁让胤礽一出生就被封为太子,从小到大胤褆他们这些人可是被胤礽这个太子狠狠的压一头,胤褆他们这些皇子当中,能够对胤礽有好感的比较少,估计除了陶长安这个不怎么在意这些的人,其他人都胤礽高高在上的地位,心理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少怨言。

当然作为失败者的废太子一家的离开,并不能够让大清这边的人关注太久,好不容易把太子之位空缺出来了,胤褆他们不敢奢想能够马上继承康熙的皇位,但却都想让自己成为下一任储君,坐等康熙过世以后登山那至高无上的位置。

朝堂并没有因为胤礽的离开而平静下来多久,到了八月份的时候,朝中想要设立太子的呼声越来越高,都在期盼康熙能够尽早的把新太子人选给定下来!

这个时候康熙是不愿意再重新立下一个太子的,毕竟他为了大清的未来和自己的权利不受威胁,这才忍痛把最宠爱的胤礽给废,还让胤礽带着一家人流亡海外,如今更是生死不知?

这个时候要是被下面的朝堂和那些儿子威胁着重新设立一位太子,岂不是白费了一场功夫,还让自己失去了胤礽这个儿子?

要是手中没有握着绝对的武力,康熙自己的身体要是差一点,跟一个普通五十七岁老人一样,在不知道自己还能够活多久的时候,康熙可能还会产生一点动摇,考虑要不要重新设立一位太子?

可如今康熙身体非常健康,自我感觉再活几十年都没有问题,这个时候让他立太子,岂不是跟逼着他把手中的权利分出去,让其中一个人能够名正言顺的继承自己皇位?

对于掌控欲权利欲非常强的康熙来说,这简直就是明晃晃的再逼自己让权,这他可不能够忍!

看着在朝堂上蹦跶得非常厉害的老大老八以及老十四,还有其他虽然没争得那么明显,但明里暗里也积极在自己面前表现,想要获得自己好感的儿子,康熙非但没有感到高兴,反而有一种权威被人窥视的冒犯之感。

果然随着这些儿子一个个长大就不可爱了,只知道窥视自己屁股底下的位置,就不能够安安分分老老实实的办差,自己给谁不给谁那都得看他们的表现,怎么能够这么积极的想上来抢自己呢?

胤褆他们不是没有感受到康熙的不悦,不过这个时候他们可不能够退,要是退缩了让其他人夺了太子之位的话,那他们估计想死的心都有了。

看着御案上那一堆请求自己立太子的奏折,康熙心理是十分恼怒的。

一气之下他倒是想要看看谁在朝堂上蹦跶得最欢,干脆让朝中大臣主动推荐哪位皇子有资格当太子?

那些朝臣还以为说动康熙了呢,自然十分积极的把自己心目中的太子人选给报了上去,选老大、老三、老四、老八、十四的人都有不少,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老大和老八这两个人了,一个是皇长子,立嫡立长,胤褆作为皇长子,还是有很大一部分人支持他的。

老大胤禩的人缘最好,礼贤下士,在朝中的呼声也是最高的,加上胤禩身后有老九老十支持,手底下拉拢的势力还是不小的。

康熙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自己还能够活不少年头,即使他要重新立太子,人选也不会从前面年纪比较大的儿子当中选了。

老大和老八他们呼声越是高,就越是刺痛了康熙那颗敏感的心,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冒犯。

让康熙不高兴的人,康熙自然也不会让他们高兴,这天在大朝会上,康熙就开启了他那嘲讽诛心的之言,直接把老大老八给骂得恨不得立马原地消失---就再也不用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被康熙这些辱骂了,简直就是杀人诛心啊,什么辛者库贱人之子....哪里痛就往哪里戳,好像下面站着的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的大仇人一样!

康熙把人骂的差点去死以后,这才不大痛快的处罚了好几个在朝堂上跳得比较欢的大臣,摘了他们头顶的乌纱帽让人拖下去以后,整个朝堂顿时鸦雀无声起来,谁都不敢在这个时候引起康熙的注意,生怕下一个倒霉的就是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