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他再愚蠢,也知道假如让某一方赢了,取得半个天下的土地之后,下一步就是来取他这个天子的头颅了啊!对他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坐山观虎斗,让诸侯狗咬狗,没有谁最强,也没有谁最弱。
而且作为诸侯国的首领,这些人连自己的话都不听竟然就直接开战,实在是太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周王出离愤怒,给昭幽两国都写了公开的国书,斥责他们出战的不正义性,命令他们速速收兵,不要一错再错,否则的话,就是德行不正,会遭天谴的!
——他也只能进行这样不痛不痒的诅咒。
毕竟周国现在的确拿不出军队,除了搬不走的天子九鼎,就只能在信义上进行一下谴责了。
其间,他最是信重的策士柳庐几番向他献策,让他作壁上观就可以了。
然而,周王已经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了。柳庐的花言巧语是把他的脑子都给绕晕了,他干脆撇开了其他种种,只问柳庐:“所以,你是要本王坐以待毙吗?”
柳庐冷汗如下雨:“臣没有这样的意思,臣……臣……”
周王:“本王觉得你偏向庆国。”
周王一气之下,直接把柳庐给斩了,之后为了面子,推说柳庐是庆国的间谍,他并非滥杀无辜。
庆王听说此事,甚是痛惜,这个好不容易安插在周王身边的探子还是被拔出了。这种鬼蜮伎俩,平时可以左右周王,但到了存亡之际,周王的耳根子却是没有那么软了。
周王的两份国书送出去以后,得到了截然相反的回应。
庆太子哈哈大笑,对他进行了一番嘲笑,并不把他当成一回事,更别提回国书了。
而澹台莲州则恭敬地回了一封国书,他的文辞恭敬,阐述了自己出兵的缘由,是为了收服故土,虽然有一定的争议性,却并非不义之战,而且他们全程遵守了战争约定,优待战俘,不滥杀无辜,不烧杀劫掠,等等等等。最后还跟周天子打了个比方,将昭幽比成两户人家,昭国在弱小的时候被人抢走了东西,现在他把东西抢回来,也没多拿,这是讨回公道呀!任谁能说不是呢?
庆太子听说以后,又是对澹台莲州的软弱愚蠢嘲笑一番。
但很快,他就笑不出来了。
周王这个二百五,在收了昭太子的国书之后被吹捧得忘乎所以,竟然又写了一封国书,说让他认可不是不行。
他可以作为周天子,再给予澹台莲州一份出师之名,让他协助幽军,去驱逐幽国境内的庆军,不然就不承认昭国收复旧城的行为。而且,等成功以后,昭军必须退回去。那他可以承认昭国拿回去的土地就算是分给昭国了,不然他就不承认。
新上任的幽王立即写国书表示支持周天子!
第121章
很快,澹台莲州收到了周天子的国书。
在他与几位将军看来,他们一致认定庆国无法拿下幽国王都。哀兵必胜,骄兵必败,再往下,两方士气此消彼长,幽军未必不能取胜。
而庆国的战线越拉越长,假如被拖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以庆国的国力是能取胜,但也一定会元气大伤,更何况附近还有个虎视眈眈的昭国。
忌惮昭国的庆王是不可能干出这种事来的。
当庆国没能在三个月内攻下幽国王都的时候,撤军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结局。
周天子的国书传到澹台莲州手上的时候,他还没怎么样,随他出征的孟白乙却先笑了:“不过给他两分面子,他就真把自己当成号令诸侯的周王了。”
众人哄笑。
澹台莲州把国书放在桌上,一点声响都没发出:“毕竟,是个活着的天子。”
不管诸侯国听不听,号令诸侯国的名义仍然在周天子的手上。
只要他一日不死,一日就是天子。
澹台莲州命人好吃好喝地招待着周天子的使臣,且充分吸取上次在周国王都的教训,太过谦卑了,这些家伙就会蹬鼻子上脸。
不冷不热地奉承,让人挑不出错就行了。
周王的使臣蒯泽除了第一天见到了澹台莲州,之后就再也没见到。
周王跟昭太子之间的龃龉天下皆知,竟然还敢这样颐指气使。周国说是天子国,现在国内不一定能拼出千辆战车,而昭国则是万乘之国,拿什么打啊?
昭国进攻幽国南境,收服失地,许多城池不战而降。为什么?因为知道肯定打不过,又是旧国,还换了英明的太子主政,打什么打?他们看着曾经穷困潦倒的洛城在被昭太子入主以后一举成为繁茂商城,没有直接开城门迎接都已经算矜持了。
听说昭太子一路过来,几乎兵不血刃。
蒯泽不由得想:那假如昭太子想要更近一步呢?甚至再近几步呢?
真是不堪设想。
他每天夜里都不敢深睡,只怕被人刺杀,谁知道会不会变成天下大乱的导火索?白日里,他尽量在人多的地方走动,一是为了了解幽国军队;二是觉得这样更安全一些。
好巧不巧,蒯泽正好见到了养伤的幽王子错,尽管只是瞥见一眼,但是他还是立即就认出来了,因为以前他也曾经代表周国出使过幽国,曾经与作禁军头子的幽王子错有过几面之缘。
阿错王子生得是万里挑一的貌美,实在是难以认错。
虽然只是匆匆看了一眼,阿错王子就离开了。
蒯泽惊吓出了一身汗,越想越害怕,为什么阿错王子会在这里?他与昭太子有什么关系呢?昭太子与幽国内乱究竟有什么关系?没听说昭太子俘虏了幽国王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