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激动之时,纪元微微皱眉,还跟教谕对视一眼。
教谕明显也不高兴。
后面罗博士更是直接冷脸,殷博士劝了大家几句,众人脸色才缓和。
算了,这个时候确实需要鼓励。
殷博士上前两步,笑着道:“君子学以致道,国家以文章取士,非求之外也,谓其根于心,文章即德行也。”②
品德好的人,学了知识就要用,就要实践。
国家是以文章选人,但还是要看士人的心,你的文章代表了你的德行,所以德行才是第一位。
“王守仁讲,举业,德业,合一论。”
“我想用在初考的童试上也是如此。”
“学以致用,学而有用,从而表率乡里,令乡野振奋,令乡邻敬重。”
“圣贤所至,既在科举,亦在圣学。”
学了就用,学了便有用。
可以当乡里的表率,可以当大家的榜样,可以让周围人振奋,可以让人敬重。
一切的一切,是因为你读了圣贤书。
读了圣贤书,既能考上科举,也能践行你的学问。
殷博士说话不急不缓,让原本狂热的学生们冷静下来。
是啊。
他们学习的东西,一直都是圣贤道理。
不是因为科举他们才读圣贤书。
是因为他们读了圣贤书,自然而然就会被录取。
没录取是因为读得不够好,读得不够精。
反之那些外物,才是附带的。
特别是乙等堂的学生们,顿时羞愧难当。
他们方才想到什么地方了。
聂县令下意识后退半步。
这是他一直以来学的东西。
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认知。
如今在他之前从未听过的县城县学里,听了让他发自内心羞愧的话。
聂县令嘴唇微动,竟不知说些什么。
他或许是个进士,或许他科举成绩很好。
却远不如此地的教谕,夫子,博士。
他同殷举人殷博士相比,才是无知的那个。
他们两个同样在鼓励学生好好考试。
一个用功名利禄。
一个用圣贤表率。
老吏看着自家少爷,这次没有说话。
突然知道,为什么少爷的叔叔要把他放到这了,明明在翰林院做得还不错。
却一定要让调任地方。
或许,这才是他少爷正学习的地方。
一所好学校,能教育的不止学生,甚至还有地方官员。
纪元抬起头,同教谕,同窗一起祭拜先圣先师。
纪元看着燃起的烟火,在先圣们的眼前飘过,似乎穿越千年,看到先圣先师们的神采。
举业,德业。
合二为一。
四书里的修齐治平,到五经里的言事相兼。
这些圣贤道理或许会被曲解,但最终也要回归根本。
所以像聂县令说的功利科举也好,像殷博士说的德业也好。
从来都是不冲突的。
当然,要守好本心。
很难,非常难。
因为要守住本心,就要一辈子守,稍有疏漏,便会功亏一篑。
纪元忽然想到他来县学之前,赵夫子问他的话。
汲汲于斯道,汲汲于天下。
选哪一条。
前者,可以理解为圣贤道理,也可以理解为功利科举。
后者,可以理解为天下人考虑,也可以理解为以天下人利益为私利。
无论是哪个,似乎都有很多弯路。
他又想到小纪元他爹的死,小纪元她娘的死。
他想选哪一条,好像有结果了。
重来一世。
若不做点什么,怎么对得起自己读的书。
难道真的要同聂县令一般,只会读书,只会科举。
读了这么久的书,背了那么久的文章,最后成为读书机器。
这不太行,他不是很能接受。
他想完成一件事。
让小纪元吃饱饭。
认真说,是让天下如同小纪元这般的人,吃饱饭。
这个目标很大,大到不是他这个童生可以实现的。
但或许将来有一天,他能做到。
纪元朝圣贤先师最后一拜,心里这个目标,已经彻底确定。
第52章
第52章
化远三十四年二月初一。
距离县试还有五天时间。
再有五天, 今年的县试就要来了。
这句话在乙等堂学生嘴里反复默念,读了这么多年书,考了那么多次试, 这次终于要见真章了。
文庙祭祀上, 县令跟殷博士说的话, 其实也引出不少讨论。
特别是甲等堂, 听说对此争论了很久。
毕竟当时的情况,大家基本都看在眼里。
也就丙等堂的小年轻们开开心心,一会想着仕途通达,一会想着圣贤道理。
反正都很对。
哎,想那么多干嘛,还是读书吧。
县学里面, 不少夫子都不在这了。
他们都要提前去考场准备。
不仅如此,衙门众人也在忙这件事。
聂县令在文庙祭祀当天,还留下跟教谕说了许久的话,也没人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反正聂县令出来之后, 看着好像跟之前有些不一样, 具体哪里不一样, 也是说不出来。
他来正荣县不到半年时间,各种打击,几乎让他这个天之骄子有点丧气。
但不管怎么样,县试在即,他必须振作起来。
衙门的小吏们同样在忙。
考场外的巡视,各项工作的准备, 以及试题的印刷。
题目是有衙门的人出, 教谕这些并未插手。
聂县令还请了本县有学问的举人,跟着一起出题, 这些事早就定好了,最近几日大家都在往县城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