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考科举(602)

鸭子更是被过来的商贩们一一带走,价格远高其他的鸭子。

而这些银钱, 可以换来很多东西。

各家发现,他们过得,好像比过年那会还要好。

还是一天比一天好的那种。

渐渐地,也有村民们发现, 他们其实需要很多东西。

漂亮的餐具, 更多花纹的衣裳, 更精美的服饰,还能买外面送过来的点心。

不论男女,感觉自己想要的东西更多了。

真是奇怪,以前大家都没有这些玩意,不都过了吗。

怎么看了好东西,就走不动路了?

这自然是正常的。

向往更好的生活, 本来便是人之常情。

染布, 橡胶,稻田里的鸭子。

一切的一切, 让宁安州的百姓们脸上浮现另一种笑容,带了说不出的雀跃?

好像开始期待货商们会带来什么东西?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好像买得起了。

不过影响最多的,好像还是本地的伐木会。

伐木会成员上万人,主事的一共十一人。

领头为两个,一个叫石枫,是个很精壮的小伙子,今年二十五。

另一个叫骆静雅,今年三十三,自己跟丈夫都会砍树,而且比之其他人,骆静雅的技术更加精湛,总能找到最合适,更省力的角度。

他们也成为宁安州最新的势力。

平日不仅约束伐木会的成员,还可以跟收木头的商人们谈价。

橡胶的原料也出自他们的手里,故而在染布商会,还有橡胶商会,都很有面子。

要说之前的伐木工讲起来,总会有点不好意思。

但现在的伐木工,跟之前却很不一样了。

具体哪里不一样,他们自己讲不出来。

但心里只觉得,日子越过越好。

宁安州内里一直安稳,所以不管外面的货商们有多着急,进来之后,总要吃完酸笋鸭汤,再感慨这路难走,之后满意地拉着货物离开。

唯独经过镇南关的时候,好心情荡然无存。

此地的关卡必须收费,按照每车来算。

如果看不好,车上的东西或许还会被抽走一点。

虽然不算多,但恶心人啊。

但看守的当地兵士,商贩们敢怒不敢言。

再想到,要不是宁安州的知州谈条件,他们的处境可能会更恶劣。

真是烦人啊。

好在过了镇南关,这些货物就能运出去,甚至可以装到船上,远销整个天齐国。

不少人都说,滇州府五大商会,药材,宝石,木材,布商,茶叶。

可能很快就会有第六大商户,橡胶商会。

当然,这还太远。

要看橡胶之后的应用了。

不过现在看来,橡胶商会指日可待。

可话又说回来。

真等到橡胶商会成立,镇南关的那位将军,能不眼热?

到时候会不会还有幺蛾子啊。

这还真是个隐患。

到时候要么他们出血,要么宁安州出血。

镇南关的事,像是悬在其他货商们心中的刺。

可他们再来到宁安州。

怎么回事!

你们还是不着急吗?!

镇南关那边,就不怕他们捣乱?

纪元笑而不语。

背后的势力们也在暗暗努力。

他们现在着急的是另一回事啊。

从春耕开始。

纪元就让人统计宁安州如今的人口,如今的耕牛。

整个宁安州一共二十七万人口。

原本是三十七个村寨,之后加上最近几年形成的自然村寨,正好是四十八个。

这么多村寨,人户数量则为三万八千五百七十一户。

而平均拥有耕牛数量呢?

则为二十七户一头牛。

也就是说,整个宁安州里,只有一千四百多头耕牛。

这个数字过于少了。

想当年,建孟府正荣县,二十户一牛头,就让那会的林县令愁得头秃。

他走的时候,终于变成六户一头牛,这用了近五年的时间。

再有后来的聂县令,算是跌跌撞撞跟着做,终于变为四户一头。

前后加起来,竟然差不多十年时间。

不算就罢了。

一算,只觉得时间漫长。

宁安州的情况甚至更糟,二十七户一头牛,简直可怕。

最清楚这些事的安大海一边皱眉一边道:“本地的耕牛品种虽然不错,但养的不算好。”

“要么引进更强壮的种牛,要么换其他品种。”

“从养殖场搭建再到繁育,保守估计,三年内能起步。”

安大海作为正荣县远近闻名的兽医,他这样说,那必然是有数的。

而且三年的时间,也不算太长。

但这说起来,也只是繁育起来而已,真正让耕牛能劳作,还要再等两年。

再让本地百姓都得到耕牛,少说也是十年起步。

这甚至算快的了。

纪元听大海汇报之后,便心里有数。

镇南关的事告一段落之后,他便一直在找合适的地方搭建养殖场。

一连跑了十几天,终于确定下五六块不错的地,都是水草丰美之地。

安大海跟着走了这么久,见纪元终于点头,开口道:“那我们准备招人,开始搭建养殖场?”

耕牛这种重要的工具,必然越多越好。

不管是以后拉货用,还是耕田用,当地不可或缺。

纪元却摇头:“太慢了。”

确实很慢,但那也没办法。

安大海道:“没办法,养殖本就是慢功夫。”

“而且说实话,此事交给我自己,肯定是不成的。”

安大海说明情况。

他是懂牲畜的病症,但饲养,接生,配种,这些环节却不怎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