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隐约当中, 会察觉到不对劲。
这份不对劲,其实也是隐患。
但只要天齐国的军队驻扎到附近, 这份不对劲,才会慢慢消散。
纪元不愿意等事情爆发了再解决,提前布局,才能更稳妥。
张将军喜滋滋地回军营点兵,然后一拍脑袋,自己怎么把另一件事忘了。
既然跟纪知州都这样合作了,怎么不开口问他要人啊。
要谁?
邬人豪啊。
既然要找新的驻扎地,还要防着隔壁的景国人,邬人豪这种得力干将,一定要收入麾下。
等张将军再想去找,纪元已经带着亲信邬人豪,小吏柴烽离开了。
镇南关衙门的人,原本应该觉得轻松才是。
顶头上司离开,难道还不高兴?
可这心里怎么空落落的。
没办法,谁让纪知州就是他们的主心骨。
纪元回宁安州的路上,还碰到修路的队伍。
修路的百姓们看到纪大人,纷纷停下来打招呼。
除了犯人们几乎要骂人之外,其他百姓都是感激的。
纪大人主持的修路,待遇实在是好。
他们在这边做一段时间,今年说不定就能买头牛。
要说累吗?
着实累,好在累得有收获。
纪元其实还有点心虚。
七月份的天气,也就他们这地方还算凉快,还能干活。
放在其他地方,肯定要中暑的。
所以纪元又吩咐看管的官吏们,直接吩咐道:“日头出来就不要做工了,多休息,多喝水。”
“尽量多跟周围猎户收点野味,也好打打牙祭。”
本地没有什么养殖场,想大批量吃肉,只能去买猎户们手里的野味。
好在鱼是管够的。
他们这里水草丰茂,吃鱼很方便。
官吏们连忙称是,一定不会让劳工们受伤,更会组织大家休息。
其实官吏们也不是恶人,能大家和和气气地干活,有什么不好的。
这样的修路方法,总比拿着鞭子抽人好啊。
谁会那么变态,喜欢听人惨叫。
叶大人手底下的官员私下还说,这是他见过最和谐的修路队伍。
当然了,也是银子堆出来的。
平时做事一贯迅速的纪大人,并不催促修路的队伍,只要按计划进行即可。
这种方法,除了费时费钱之外,没有太大问题。
只是一般地方不支持这样大手笔地修路。
说起来。
滇州府跟宁安州,到底靠橡胶买卖赚了多少钱,可以这样大手笔地付工钱啊。
可惜这些人想了很多,其实都没想到点子上去。
纪元确实大手笔花钱修路,用的还是橡胶税收,以及官府办的橡胶作坊收入。
为什么这么舍得?
因为银子堆在官府库房,又有什么用,全都献媚交给朝廷?让那些王公贵戚们吃喝玩乐。
讨好他们?
然后升官?
何必呢。
不如找个方法发到普通百姓手中。
这些百姓是没有参加伐木,橡胶,乃至染布生意的。
可他们同样能从这个循环里收益。
流程大概就是。
纪元琢磨出橡胶染布的方法,带着一批人致富。
这批人产生的收益交了税收,税收放到官府库房里。
再有官府提出修路修桥等等建设,由此招募另一批人从中获利。
在这个循环下,大部分百姓才能真的从中得到收益,还能得到基建道路,何乐不为。
纪元给出的修路工费十分大方,也是这个缘故。
修路是要做的,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也是要做的。
两者可以并行。
甚至因为较为丰厚的银钱,还引得不少其他地方百姓过来求个差事,让此次修路人手充足。
估计会在预计时间之前修完。
他都说了,本地百姓是不怕吃苦的,天下百姓都是不怕吃苦的。
只要有相应的报酬,他们就是最勤劳的人民。
一路回到宁安州,纪元对工程进度十分满意。
年底之前,肯定可以修完的。
到了宁安州,纪元马不停蹄,直接去了知州府。
从景国偷偷过来一两万人,这件事必须快速处理。
刘同知急的上火。
他今年四十多,父辈祖辈是经历过景国骚扰的,对景国还是有些惧怕。
刘同知刚想问出那个问题,就听纪知州道:“不到十天,镇南宁安指挥使张大人,就会带兵过来。”
刘同知瞪大眼睛:“下官还没问,您怎么知道的!”
纪元笑:“我也担心这件事。”
宁安州无险可守,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当年的腊蛮族分为腊北人,跟腊南人,北边靠近天齐国,南边靠近景国。
这么划分因为他们在同一块地上。
如今宁安州的位置,就是当年的腊北族人的位置。
原本的腊南土地算是天齐国跟景国的缓冲。
可腊南腊北那样近。
只要经过进入腊南,便可以直接带人冲到如今的宁安州,也是之前的腊北部。
以前就罢了。
现在的宁安州太有钱了。
一会修路,一会买牛的,做生意还做得那样大。
同为天齐国人士的镇南将军都眼热。
景国的王室,难道不眼红?
说出来,谁都不信。
一块让人垂涎欲滴的肥肉,还没有人看守。
越想越难受。
如今自己国家的人,还跑到对面了,景国王室定然愤怒。
肉没吃到,自己家的小虾米还跑了!
“只怕这一万八千人,会成为导火索。”纪元回了宁安州,说话自然更加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