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元那边则是有数的。
多半是李首辅安排。
这地方既然被吏部尚书注意到,便会安排的相对合理。
这也让他算是放心。
他在这地方三年多了,说是不担心,那肯定是假的。
不过 黄同知的到来,也让大家都意识到,距离纪元离开的时间越来越近。
八月二十九,朝廷的文书正式下来。
跟黄同知说得一样。
先是召纪大人回京述职。
然后是刘同知的升职,从化远四十三年开始,便是成为刘知州。
黄同知接替职位,通判是一位姓张的通判,不日就会过来。
让大家更意外的是,没有给纪大人职位,而是让他回京述职?
这是不是太麻烦了。
而且一回京城,多半不会再来这么偏远的滇州府了吧。
一旦纪大人离开,只怕会是他们这辈子最后一面。
可事情已经定下,无从更改。
黄同知私下倒是跟纪元说了另一件事,这件事程教谕也提过。
说是如今京城也好,天齐国各地也好,但凡有功名的子弟,都在外放。
不拘是哪里,反正不留在京城就好。
甚至一些政治要地,也是能调的调,能走的走。
似乎在躲避什么。
纪元心道,能躲什么,自然是躲老皇帝。
黄同知说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让纪元也躲一躲,或者查查背后的原因。
若能找到原因,或许能躲避危险?
纪元点头:“好,我一定会的。”
如果他愿意的话,已经知道他下一个任地。
但回京城,确实是他的想法。
纪元又把一封信件寄了出去。
以往他都是寄出厚厚一沓信件,而这次,却只有一封,送到应天府的那封。
很多事情,确实需要算个账。
当然,算账之前,宁安州该交代的事情都要交代了。
否则他的离开,都会心里不安稳。
邬人豪跟安大海不用说,知道纪元要离任的时候,他们两个便要跟着。
安大海只是宁安州农司下面的小吏,身上又没有功名,若不是凭借兽医的本事,怎么都不可能进到府衙。
说白了,做到小吏,已经是天花板。
而且纪元一走,他留在这也没意思,虽然这里的米饭很好吃,可他同样想念家乡的面食。
不出意外的话,安大海会回家一趟。
这一次回来,他的收获也是颇丰。
教学上虽然不赚钱,但给当地养殖户的牛羊看病,以及周围几个地方的邀请,还是让他攒了些家资,现在回家刚刚好。
邬人豪这边,大概率要留下。
张将军本就看重他,而且纪元认为,宁安州跟景国迟早会有一战。
这时候,肯定是留下来的。
这件事纪元跟张将军聊了不止一次。
这基本是两人的默契了。
若天齐国一直平安无事,那就罢了。
一旦天齐国内里有乱,周边小国绝对会趁乱做些事。
这甚至是他们的传统艺能。
邬人豪的才能,也更适合留在这里。
这么说的话。
回京城的路,多半也是纪元自己走。
不过他这次回京城,确实谁也没打算带。
很快,纪元又把精力重新放到试验田上。
正好,刘同知可以提前熟悉知州的事务,不过刘同知接受肯定很快,宁安州本来就是他负责的。
黄同知则可以接手刘同知的事。
甚至今年的年底考核,都交给他们两个,除了田地里的粮食之外,其他的都没那么重要。
而实验田里,也终于出了五花八门的稻子。
有的稻子,刚种下就被虫吃都差不多。
有的稻子看着长势喜人,实际上根本不挂穗,还有的长了一半,直接死了。
几百块试验田,种得大家心力交瘁。
因为试验田起的风波,也在十月份的时候,有了结果。
那河辉国的皇商,假借天齐国商人过来做买卖。
还试图毁掉宁安州的试验田。
这些人就交给滇州府来处理,到底是两国的矛盾,还是要知府出面。
什么?
让天齐国出面?
上报给负责外交的礼部?
只怕事情真的上报到京城礼部,也会被礼部大小官员打回来,并附上一句话。
人口不到百万的小国?
还用的着我们处理?
让滇州府知府处理,已经是给他们脸了。
不怪这些官员们傲慢,实在是一个宁安州加上镇南关,人口已经过六十万。
而滇州府里,有无数这样的地方。
所以滇州府知府,又把事情交给距离河辉国最近的绥许城。
绥许城的指挥使一听这事,直接大手一挥。
斩首,必须斩首。
要不是当地县令拦下,估计河辉国那些人的尸体都凉了。
那县令道:“到底是咱们连人带粮拐走,如果态度还这样强硬,只怕会真的埋祸端。”
力大而不欺邻,才是君子之风。
所以干脆这样。
告诉河辉国,如果想把这些人要回去。
那之前宁安州的事,便一笔勾销。
而且再给他们五千斤三九三号良种。
也算双方握手言和。
这县令也不是蠢人。
他看到纪大人连人带良种送过来的时候,心里大概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三九三号良种,虽然不如宁安州自救留的七九三号,但也不错了。
可宁安州来做这事,会显得有些理不直。
还不是借着河辉国的错处,把这事一笔勾销。
不过本地县令也是心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