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神仙郎君冲喜(117)+番外
阮祺露出一抹笑,擦了擦头顶的汗,继续招呼排队的客人。
熙熙攘攘的人群里,一辆马车停靠在集市不远处,马匹高大健壮,车身装饰考究。
有识货的村人路过都忍不住瞧上一眼,猜测可能是从县里来的富商。
马车里的丫鬟掀开珠帘,不禁微微蹙眉,转头低声道。
“夫人,外面人好多,集市傍晚结束,要不咱们还是晚些再下去吧。”
靠在车里的温妤仿佛才回过神来:“集市?”
“对,”丫鬟说着也有些懊恼,“芜河村每隔四五日便会开一次庙市,其余时候都只是普通的集市,没想到人居然也这样多。”
靠着水神庙的名头,芜河村的集市基本已经固定下来,即便不是庙市当天,也仍旧能聚集不少人流。
但拥挤成今日这般,也算是极为罕见了。
“下去吧,”温妤并未犹豫太久,伸手扶住丫鬟,“等到傍晚,也不知那人还会不会在集市上。”
醉江楼的掌柜一直不肯松口,他们是今早才从楼里一名伙计那儿套出消息。
也才终于得知,温妤当日瞧见的,正是芜河村里的小庙祝。
贴身丫鬟眉头微皱,到底没再多劝,扶着自家夫人从马车下来,就听见路边有人议论。
“你去粥铺没,就小庙祝家里开的那一家。”
对面人得意道:“下午就去了,我运气好,去时刚好还有空位。”
“哎,他家粥味道怎么样,排队的人太多,我还想着要不要过去呢。”说话的青年犹豫。
“去吧去吧,就点店里的药粥,能强身健体的,说不准还能沾沾小庙祝的灵气。”
“……敢问二位,你们说的那家粥铺,可是开在芜河村里的?”
两名村人一齐回头,才发现是位衣着素雅的妇人,于是笑着给她指路。
“你是外乡来的吧,喏,顺着村口往前,靠近路旁第一家便是了。”
“你们来得可巧,眼下小庙祝还在店里呢,这会儿过去,没准还能喝到他亲手煮的粥。”村人笑呵呵道。
一旁青年无奈,说你可别乱说,小庙祝在门口迎客呢,哪里来的工夫煮粥。
“多谢。”
温妤道了谢,顾不上拥挤的人群,领着丫鬟朝村口的方向赶去。
阮家粥铺确实很容易就能寻到,高高挂起的幌子,店门前排起的长队。
排队的村人几乎没有不耐烦的,都在低声议论着那位据说很有灵气的小庙祝。
“夫人?”见自家夫人停住不动,丫鬟轻声唤道。
温妤依旧没有回应,只是眼眸微微睁大。
贴身丫鬟顺着她的视线望过去,却被密密的人群遮住,什么都没能瞧见。
“我看到他了,”温妤嗓音有些哑,紧紧抓住丫鬟的衣袖,“过去排队吧,他就在里面。”
贴身丫鬟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抿了抿唇,扶着温妤上前,默默排在队伍的末尾。
已经是申时初,外面的日头依旧毒辣。
清珞合上账本,让陶玄景去将阮祺换进来,确认对方并无大碍后,才将温水递到他手里。
“没事,”阮祺喝了口水,擦着脸上的汗道,“就是有些热,我等会儿去换件轻便的衣裳。”
最近时常下雨,他出门时多加了件外袍,过后去庙里换下来就行,不算麻烦。
然而刚转过身,就瞥见靠窗边坐着一抹熟悉的身影。
阮祺的呼吸顿了下,半晌没能反应过来,被郎君拉住才勉强找回思绪。
“我去?”清珞垂眸问。
“不,”阮祺定了定神,“没关系,我自己过去吧。”
店里客人实在太多,中间临时加了一套桌椅,以至于来往的道路有些狭窄,阮祺绕过地上的长桌,总算走到临窗的座位前。
“二位客官想点什么,店里甜粥有绿豆粥和红枣粥,咸粥有青菜肉沫粥和香菇河虾粥。”
阮祺露出笑,指了指挂在墙上的木牌道:“当然,还可以点店里的招牌药粥,玉竹粥能健脾益气,八珍粥能调理脾胃,养血安神。”
温妤随意听着他的介绍,神色始终淡淡。
就在阮祺以为对方并不想喝粥时,就听温妤忽然道:“你之前去过醉江楼,是不是?”
阮祺疑惑,不过还是点点头:“是。”
“没什么,只是瞧着你有些眼熟。”
温妤神色轻松,仿佛只是随口一提:“那来两碗绿豆粥吧,要已经放凉的,消消暑气。”
天气炎热,粥铺里绿豆粥特地备了两种,一种是温热的,一种是已经放冷的,汤水较多,十分清凉解暑。
“哦对,再来两盘糕点吧,”温妤考虑片刻,神色为难道,“我最近不能吃甜,这边有什么咸酥的点心吗?”
“有,虾仁酥和椒盐酥饼,虾是从芜水河里刚捞上来的,特别新鲜。”
距离集市近就是这点好,缺了什么食材,转头出门就能买到,还都是当日里最新鲜的。
不过见温妤面容平淡,阮祺反而稍稍安下心来,他还犹豫着,倘若对方当真是特意来寻自己的,自己该如何反应。
好在一切都并未发生。
单已经点完,阮祺正要转身之际,便听后面再次将他唤住。
这回出声的不是温妤,而是她身旁的年轻丫鬟。
“劳烦问一句,”丫鬟笑眯眯道,“我们夫人打算去水神庙祈福,不过初来乍到,不懂庙里的规矩,听闻你是这边的小庙祝,可知晓水神庙有什么特殊的忌讳?”
阮祺下意识瞧了眼认真算账的郎君,忍笑摇头。
“没什么忌讳,你们按照里面的指引正常上香祈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