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早死的炮灰原配,我怒嫁反派(451)+番外

作者: 烽火尽染 阅读记录

刘二喜不明白六爷怎么走来走去的,像是坐的地方有针扎他一样。

“薛先生,六爷是怎么了?”刘二喜挨近了薛诩,悄声问道。

薛诩心中哼笑,还能怎么了,归心似箭,想家了想媳妇了呗。不过想到这一路,秦六爷都是独挡一面的,还将整支队伍的青壮训练得有模有样的,他便不揭他的短了。

“他没事,你不用管他。”

秦晟最后想了想,算了,不能指望他们。

……

对辽东郡老百姓来说,秋收之后,便是积攒过冬的柴火。

辽东郡的冬天是一个漫长又寒冷的季节,对柴火炭火的需求特别大。

之前辽东商会大量征集的民间匠人,根据其擅长的手艺被分到了不同的坊部,比如制衣坊、种植坊、养殖坊。余下没有被分配的匠人则统一归匠人坊管。

高敬河是整个土木建筑坊的大匠师,辽东商会土木建筑坊里,像他这样的大匠师还有两三位。

新郡守府、辽东书院、辽东商会总部大楼、嵇氏商业大楼等都是他们带着底下的匠人修建的。

继新郡守府、辽东书院、辽东商会总部大楼、嵇氏商业大楼等相继落成,加上目前,侯城外城修建得七七八八了。他们也就慢慢有了空闲。

这一日,上面又安排了一个活下来,高敬河看了,有点迷惑,但还是去喊人了,“来活了!都给我起来干活!”

离高敬河最近的一个小伙子立即起身,小伙子名叫唐进才,是土木建筑坊的一名小匠人。像他这样的小匠人,一个月大概能领三两银子这样,每个月还会发放一些粮油布匹等物。

他进了辽东商会建筑坊后,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家里人便不让他干地里的活了。

他们这些小匠人都喜欢这样忙碌有钱挣的日子。

而且自打他成为辽东商会的正式员工后,说亲的媒婆都踏破了他家的门槛。

但是他娘偷偷和他说了,想给他说个甜水新村的媳妇。

甜水新村啊……

唐进才露出向往的神色,如果是以前,他们家是万万不敢肖想的。但现在嘛,可以试着争取一下。

“高师傅,这次咱们要干什么?”

“嗯,这次也是个大活,但活不难。”就是数量多。

“嗯嗯,到底干什么呢?”

“盘火炕。”

第363章 人才冒头

环为土屋床,炽火其下,相与寂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这便是火炕,真正成熟的土炕是在唐朝时出现的。

火炕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是最方便且实惠的熬过冬天的取暖方式。

盘炕的任务下来后,辽东商会土木建筑坊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盘火炕不难,最重要的是烟道要弄好,加上之前吕颂梨他们之前经过陈昶安的老家——兖州的青溪村时给当地里盘过炕,是有经验的。

土木建筑坊的都是老匠人了,有人领着,很快就上手了。

于是辽东郡展开了轰轰烈烈地盘炕行动。

因为这些匠人们对盘炕的技术也不藏着掖着,想学的都可以过来看过来学,学会了再回去自己盘也是可以的。

如果不想自己搞,想请土木建筑坊的匠人出手,就要出点人工费和材料费,最花钱的材料是青砖。

辽东郡的各村庄,也在围绕着盘炕的话题。

望平县,梨花村

上午时分,大娘媳妇们都提着脏衣服被套等来到河边的小码头洗洗刷刷。

大家人手一块肥皂,将湿衣服摊开之后,拿着肥皂往上面轻轻一擦,抹上薄薄的一层,便开始搓洗。

辽东郡已经有肥皂卖了,巴掌大小的肥皂,二两重,两文钱一块,价钱不算贵。省着点用,一块能用一个月。

妇人姑娘们都可喜欢了,洗衣服特别干净。

同样限购,每户每月可购买五块。

辽东商会的人明确说了,也就是卖给本地人了,但凡销往外地或者卖给外地人,绝不是这个价。

大娘们洗着衣服就聊开了。

“你们家盘炕吗?”

“盘!”

“我家也盘,我家当家的已经在收集合适的黄泥了。”

“听说盘炕要用到青砖,青砖老贵了。”这是犹豫的。

“也不一定全要用青砖,有条件的用青砖起基,没条件的就用石头起基。”

“你可别抠抠搜搜的了。今年你家男人和老大老二都出去干活了,没少挣钱吧?”

“挣钱归挣钱,但那火炕确实也是一笔额外的开支。”

“老村长家的火炕你去看了吗?我就不信你不喜欢?”冬天躺在上面,不要太舒服。

有些人看不惯太抠搜的,“若非上头的人怕我们大冬天的冻死,也不会特意琢磨出这火炕来。你也就好命嫁到我们辽东郡来,还搁那犹犹豫豫的,别的地方想盘还盘不了呢。”

“你不心疼自己,难道也不心疼你家男人你家孩子?”

“别理她,想盘就盘,不想盘就不盘,上面又不勉强人。”

“哎,我洗好了,不和你们说了,我要回去帮忙挑黄泥了。”

很多人都看得很开,这火炕早盘晚盘,早晚都得盘。早盘还早享受。

辽东郡,郡守府

属下来报,“秦六夫人,陈金水想见一见您。”

吕颂梨有些意外,她的记性很好,陈金水和刘二喜乃秦晟当初在长安时,在市井结交的朋友。

刘二喜一直以来,做事都很积极,脑袋瓜也灵活,备受重用。之前还安排他南下负责脚踩打谷机的售卖事宜,此时他应该跟在秦晟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