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在七零种蘑菇(243)

作者: 夜雨微岚 阅读记录

一时间江城上上下下都在谈论李芳草这个“丧尽天良”的养女,同情赵小凤这个倒霉养母。

这会儿上,又有几个人在一个老头的带领下一路打听着到了江老太门口。

“李芳草是住这里吗?”老头问跟门神似的把守在门口的肖仲钦。

肖仲钦警觉的看着其中一个人脖子上挂着相机,“这里没有你们要找的人。”

“没有吗?”老头热的满头大汗,掏出帕子擦了擦光溜溜的脑门,左右看了半天,“我打电话问过甘省的人啊!”

肖仲钦问道:“你们是哪个报社的?”

旁边一个人伸手跟肖仲钦握手,“公安同志您好,我们是省报的。”

肖仲钦惊了,楚省有几家报社,但能被简称为“省报”的只有一家,那就是发行量最大,影响力也最大的楚省日报,完全就是楚省的龙头老大,不是先前胡编乱造李芳草的那家小报社能比的。

李芳草从窗户里看到了那个老头,立刻敲响了门,喊道:“肖同志,开门,是我认识的人。”

肖仲钦这才开门,李芳草赶紧出来,笑着跟老头打了个招呼,“徐老师,您好!”

徐君延笑着看了眼肖仲钦,说道:“想见你一面还得过门神这一关!”

“还不是那个破报纸胡编乱造,有流氓盯上芳草了,过来闹事,我们这才找了公安同志帮忙,震慑下流氓!”周三喜赶忙解释道。

徐君延十分生气的说道:“我也看了报纸,我不信你是那样的人,这不,我带了省报的同志过来采访你!你只管把你的事原原本本告诉他们,让他们替你澄清!”

周三喜高兴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抓住了李芳草的手。

李芳草又惊又喜,随后不好意思的说道:“可我只是个普通人,能上省报吗?”

徐君延指了指李芳草,跟同行的记者们笑着摇头,“一路上我就跟你们说,小姑娘为人谦逊,你们现在见识到了吧?”

“丫头,你哪里是普通人?你人工种出来了蘑菇,你发明的种植方法让咱们华夏领先全球几十年!徐教授把你的事迹报告给了领导,说你真正的响应了党和国家的号召,扎根农村,为农村做贡献!省里市里都在研究怎么嘉奖你!”一个穿着干练的中年记者哈哈笑道。

另外一个摆弄着相机的姑娘插嘴道:“李同志你太谦虚啦,你这样的人要是普通,你让我们这些真正的普通人可怎么办哦!”

第219章 省报的采访

江老太一听这群人是李芳草的朋友,来帮助李芳草的,不是昨天来的坏记者,慌忙去搬凳子请他们坐下,又跟周三喜烧开水泡茶。

徐君延回头看到江老太,连着看了好几眼,愕然的要张嘴说话,江老太转身进了屋,再也没出来。

他压下了心底的疑惑,转而看向了李芳草。

省报的记者们都很有礼貌,专业性强,很会引导话题,主要听李芳草说,他们适时的问一些问题引导谈话的走向,将李芳草的话都记录了下来。

李芳草暗自感叹,这才是真正的有素养的记者,哪像昨天来的那两个人,说是记者都侮辱了记者这个行业。

从当初决定卖工作下乡,到现在,李芳草都原原本本讲了出来。

很多事情肖仲钦也是第一次听说。

徐君延目光复杂的看着李芳草,长长的叹了口气。

看着坐在记者中间,神情恬淡从容,有条有理,从容不迫,说起自己喜欢的蘑菇种植眼神都带着光彩的李芳草,肖仲钦这才意识到,在他和肖家人不知道的情况下,李芳草已经走了那么远,成了耀眼瞩目的明星。

人家是真的不贪图肖家什么,不仅仅是嘴上说说而已。

可笑他的父母和哥哥还整日担惊受怕,生怕李芳草一个土坷垃里刨食的穷鬼沾上他们不放,生怕他们的名声会受到影响。

不知道父母和哥哥看到如此耀眼光彩的李芳草,会不会后悔把肖姝雪那颗鱼目当成了宝。

聊完了蘑菇种植技术,记者们都很好奇,也很有兴趣,问道:“既然蘑菇能在甘省人工种植,那能在咱们楚省种植吗?咱们楚省的气候条件应该比甘省好一些吧?”

“能。”李芳草斩钉截铁的说道,“只是技术条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记者笑道:“要是李芳草同志能留在江城就好了,也能帮助咱楚省农业进步,赶超英美!”

在场的人心里都不约而同又把当初分管下乡的人给骂了一顿,这么好的人才居然给甘省送过去了,就算下乡,也该安排楚省的农村啊!

“如果咱们楚省有人愿意种蘑菇,我可以帮忙摸索条件,培养菌种,看什么样的菌种最适合楚省的环境。”李芳草真诚的说道。

虽说人工培养菌子是后世的技术,不是她的原创,但那个时候的技术极度依赖于现代化的控温控湿设备,如果遇到停电或者故障,可能一夜之间,菌子就烂掉了,或者干脆长的各种畸形模样,跟外星人似的,叫人不敢下嘴。

她也是一个人在山上默默钻研摸索了很多年,才研究出来不用中央控制设备就能种植出来漂亮菌菇的法子。

老天爷给了她重来一次的机会,她也愿意把自己钻研出来的技术和经验分享出来。

几个记者都赞叹的看着李芳草,“小姑娘真是好样的!”

大家都清楚这项技术的意义,不光是领先国际,为国争光,它更能解决百姓的民生问题,为华夏人多地少的困境提供一定程度的缓解。

种菜种粮食都需要土地,而种蘑菇可以在院子里,房间里,甚至床下面。真要是大规模的在全国推广,可以极大的丰富老百姓的饭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