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猴观海(12)+番外
“茶……!!”
“什么?”
“她家附近种茶!!”
“噢──”我歪了歪头,买了两斤最贵的茶叶后向老板打听。
老板歪了歪头,在我新买的地图上画了三个圈:
“最集中的就这三处了。”
我谢过老板,带着小猴又兜了会儿便回去了。
洗好澡研究完路线后,我关了灯乖乖躺在自己床上瞪天花板。
小猴抱着香蕉翻了好几个身后来了句:
“石卿……你还在生气?”
这吊灯不错。
“我不是不想回来……”
这雕刻不错。
“只是即使我想……”
这墙纸也……
“也是不可能的了……”
我愣。
猛地坐起身:
“你说清楚!”
小猴一缩,整个人蒙进了被子里,任我怎么哄都不肯出来。
我舍不得掀他,只能窝囊地跑到走廊里去打手机。
“师傅,你老实说,那香蕉到底是做什么用的?”
师傅在对面叹了口气:
“徒儿啊,不是为师不愿告诉你,只是他不肯说的,我又怎忍心道破?”
挂了手机在走廊里抽了支烟,刚要进去,另一只手机响了。
“喂?”
“少主,他们凌晨行动。”琛叔的声音。
“很好,按原计划实行。”我轻轻点去烟灰:
“消息是他捅出去的?”
“是。”
“知道该怎么做了?”
“是。”
我打开窗,对着黑漆漆的天吐了个烟圈。
看着它渐渐扩大,消散在夜风中……
忽想起那句:
“人如落花,命随偶然。”
翌日,我带着两个黑眼圈与小猴一起踏上了寻找茶叶原产地的旅程。
我是再不愿走了,找了辆牛车拉我们前行。
驾车的老伯看不懂地图,但对地形还算熟悉,说一处地名立刻就知道。
我们只用了一小时便到达了第一处。我让老伯去阴凉处歇着,和俊武一前一后地往山上走。
走到半山腰往下看,种着茶叶的梯田附近只有几户人家。
俊武摇摇头说不是,于是我们原路返回。
找到第二处,用了两个多小时。
起起伏伏的几处小山坡上上满是绿油油的茶叶,一道道平行的纹路将它们隔开,颇似黑人歌手的流行发型。
俊武很肯定地摇了头,于是我们又上了车。
前往第三处的路上,老伯告诉我们那里在猴坑附近,种的是极富盛名的太平猴魁。
我只应了句“哦?”,老伯就开始背书似地念叨:
“太平猴魁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谷雨前开园,立夏前停采,每年只有半个月不到的时间采摘。制猴魁有杀青、毛烘、足供、复焙四道工序,杀青呢就是……”
“就是这个?”我从包里翻出个罐子,成功地刹住他的话头。
老伯接过来闻闻:
“这只是魁尖,小兄弟你被斩啦!”
“不是吧?”我接过来端详:
“看着挺正的啊……”
老伯得意一笑:
“猴魁才是上品,魁尖次些,再次便是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弯尖……真正的猴魁,茶挺直,两端略尖,扁平匀整,肥厚壮实,全身白毫,含而不露,色泽苍绿,叶主脉呈猪肝色,宛如橄……”
“赶路……”
“哦……”老伯回过神来。
就这样又陷入了沉默。
老牛甩甩尾巴,我用余光瞥瞥俊武。他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却是眯一会儿便被震醒。
我心疼地搂过他,靠在自己肩上。
他定定地看我,呼吸搔在颈侧。
五分钟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地一叹道:
“你不说也罢……只要你好好的……”
他垂下眼,动了动唇,却终是没有说话。
看着气氛沉闷,我问老伯可有有趣点儿的故事。老伯一副憋了很久的兴奋样:
“当然有!猴魁茶的故事……”
“老伯……你家卖茶叶的吧?”
“小兄弟好眼力,我家就住那猴坑附近,现下没茶叶采才来拉车的。”
“我说呢……”
“好了,我讲了啊……”
我点点头,安静地搂住俊武。
“传说在古时候,黄山住着对白毛猴儿,他们生了只小白毛猴儿……”
“……”
“有一天,小毛猴儿外出玩耍,玩到太平县时遇到了大雾,失了回去的方向。老毛猴立刻出门寻找,但找了几天都没找到,寻子心切的老猴儿最终因劳累过度病死在了太平县的一个山坑里。山坑里住着一个以采茶采药为生的老汉,发现病死的老猴便将他埋在山岗上,并移来几株野茶和山花栽在老猴墓旁。离开时他听到有人说:‘老伯,你为我做了好事,我一定报答你。’,老汉没见着人影,以为错听,便没放在心上。来年春,老汉又到山岗采野茶,却发现整个山岗长满了绿油油的茶树。这才想起之前那老猴的话,明白那茶树是神猴所赐。从此老汉有了一块很好的茶山,再也不需翻山越岭去采野茶了。为了纪念神猴,老汉就把这片山岗作猴岗,把自己住的山坑叫作猴坑,把从猴岗采制的茶叶叫做猴茶。猴茶品质超群堪称魁首,后来就将此茶取名为太平猴魁了……”
“哦──挺有趣的……”忽地一怔:
“俊武?俊武?”
俊武这才回过神来。
“冷?”我捏捏他的爪,他却猛地扑进我怀里:
“石卿……我们回去吧!”
“说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