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武周]问鼎(1016)
走在她的前面,充当那个指路之人。
太平摸着那把在随后被武清月递到她手中的长枪,便又多问了一句:“阿姊,你说,现在吐蕃那边是什么情况呢?”
“那边啊……”
那边大概也不会坐以待毙吧。
------
吐蕃赞普的死讯被赤玛伦秘而不发,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不向卫藏四如以外的地方传递,让这条消息被送到京城的时候,距离芒松芒赞身死,已经过去了不短的时间。
但李唐被武周取代的消息,却是身在神都的圣神皇帝和太子都急于昭告四方、改换局面之事,和这一出又大不相同。
所以早在两个月前,西域出席武周登基大典的使臣,就已将这个改朝换代的消息送到了逻些城,送到了赤玛伦的面前。
赤玛伦本以为,在自己杀了芒松芒赞又妥善处理了后事后,她已能做到对种种事情都从容对待,毕竟连那样的一出奋起弑君她都已经经历过了,但她怎么都没料到,她还会因这样的一条消息,陷入了长久的静默之中。
谁让这消息实在是太过惊人了。
李唐的天后,并没有在天皇过世之后,像是她一般成为辅佐儿子继位的太后,而是自己当上了皇帝!
甚至直接将“唐”这个国号改成了“周”,将自己剩下三个孩子的姓氏也都从李改成了武,彻底完成了身份的变化。
这和女国的情况不同。
一个女人,在做了皇后之后,原来也是可以不仅仅做太后,而是可以去当皇帝的吗?
赤玛伦有些怔愣地望着手中的那张急报,心中在这一刻翻涌的复杂情绪,简直无法用寥寥数句来说清楚。
但另外的一种冷静的情绪又在顷刻间重新主掌了她的思绪,让她迅速起身,对外发出了诏令:“立刻召集群臣议事,让四如千户长官也一起来!”
自芒松芒赞过世后,为了避免吐蕃腹地动乱,已经很少有这样大规模的集议。
可既是摄政太妃下令,各方人马都当即朝着布达拉宫涌来,其中的要员也很快站定在了那位与幼子同座的没庐氏太妃身前。
这两年间经由她手发出的诏令何其之多,让她虽仍是如同当年一般酷爱鲜亮明艳的首饰,却是那张沉静而肃杀的面容主导着气场。
她朝着下方众人看去,缓缓开口:“今日确有要事与诸位相商。这息兵养民之策奉行了一年有余,只怕是要到结束的时候了。”
那张从四如之外送来的消息,随即被送到了各个与会之人的面前,更是一石激起千层巨浪。
在这议事厅内顿时响起了一阵阵的交头接耳之声。
直到有一个人的声音先一步发了出来:“我想敢问您一句,武周代唐,国事必定需要时日来巩固,或许正是我等继续积蓄实力的好时候,为何太妃要先有此诏令,让我等陈兵警戒?”
赤玛伦目光扫来,沉声答道:“你若是忘记了那位安定,不,应该说是那位武周太子曾经给我们下达的战书,我绝不介意让你现在去那块石碑面前再回忆一番,再回来答话。”
“三年之期将至,你凭什么觉得,她不会出兵卫藏四如!”
第280章
提到那块石碑, 在场众人的脸色都不太好看。
被武清月写下了征讨吐蕃檄文的石碑,本不该被运送回到关隘以内,却被阴差阳错地送了回来, 还将彼时的赞普给气吐了血。
这世上从无不透风的墙啊。
哪怕芒松芒赞在看到了石碑之上的文字后,就将其飞快地销毁,也终究是让这些对于悉勃野家族的问罪控诉之词, 经由一张张嘴,传播在了卫藏四如境内。
而这折损的又何止是吐蕃赞普的名声。
别忘了, 若是悉勃野家族的君权神授地位因此遭到了打击,他们这些效忠于赞普的臣子, 又能算是什么呢?
他们各自辖境内的奴隶, 又要如何听从他们的号令呢?
若非赞普的地位最是特殊,他们都该当因为芒松芒赞的所作所为,对他发起弹劾问责。
偏偏, 对方已经死了……
留下来他们这些人需要面对随后的威胁。
“我想,诸位应该不会觉得我在同你们说笑。”赤玛伦继续说道。
“自然不会。”有人立刻做出了回答。
只是, 就这样被赤玛伦彻底主导了话语,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又不太甘心。
身在席中的一位老者便先开了口:“但我以为, 直接让藏巴全民皆兵,小心备战,只怕会先失了我方的士气,未必于我等有利。反而让那武周太子得以趁着先前的两次胜利,再度席卷而来。”
“那不知, 您有什么高见?”赤玛伦朝着出声之人看去, 只见说话之人倒也算是个人物。
非要说的话, 这还是个辅佐了三代吐蕃赞普的老臣。
在松赞干布在世之时,他便作为松赞干布的臣子, 协助他一并确立了“钦定六大法”。
不过这位尚族琛氏出身的老臣,在禄东赞的势力如日中天之时,也只有退避辞官这一条路子,还是等到禄东赞父子过世后,才被重新启用了回来。
自两三年前重归藏巴朝堂之上的时候,他已显然不复早年间的心气,只能做个寻常的臣子。
倒是没想到,他会在今日跳出来。
但赤玛伦一番暗忖,又觉对方的想法也不难理解。尚族之中各有封地,统领千户,彼此之间相互制衡,却因她扶持幼子上位打破了原本的局面,总还是要尝试一番,能否回归原处的。
那便听听看,他能有何见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