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武周]问鼎(1056)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盛逻皮怔住了片刻,这才若有所悟地回道:“我明白了……”

他不是个蠢钝不堪的人,若非如此,先任蒙舍诏王在世的时候,也不会屡次将那位武周太子在他面前立为榜样。

父亲已将他放在了继承人的位置上,他也必须依照武周今日在四夷心中的地位,为蒙舍诏谋求出一个前途。

当益州都督府的府兵也一并抵达了巍州,和他合兵一处出兵入藏的时候,盛逻皮特意往施浪诏的地界上经过了一段。

蒙舍诏和施浪诏一个在南一个在北,也是洱海六诏之中最为强盛的两支。

但现在,在两方之间出现了又一个区别。

按照盛逻皮在越境而过之时对外所宣扬的那样,武周将破吐蕃,自此之后,云南六诏之地再不会受到雅砻部落的威慑。

蒙舍诏归顺太子多年,有幸受邀会猎于逻些城下,乃是无上的荣耀。

若是施浪诏胆大包天,意图趁蒙舍诏出兵之时发起进攻,那么等到武周太子扫平吐蕃之时,正能在回程时候取道南诏,将此地的秩序重新确立。

这当然也是又一出狐假虎威,又何尝不是一出代行威慑。

身在藏原之上的武清月显然不会在意,盛逻皮此举会对更接近吐蕃的施浪诏带来何种影响,他的这个举动又算不算是在提前清除异己。

云南之地的势力分散、言语不通,总是需要解决的,若是有人能担负起这个责任,那也无妨推他一把。

何况,对于武清月来说更为重要的,还是盛逻皮率领南诏精兵发起的进攻!

不断积蓄起来的实力,让她有了足够的资本在四方落子,那也莫要怪她不打算和吐蕃来上一出完全正面对阵的较量!

在这数月的传道教化之中,她也早已经将这些藏民当作了武周子民,正因为如此,哪怕攻克吐蕃的最后一战势必要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中断悉勃野家族的统治,也不会用那些奴隶的尸骨来筑起逻些城下点火的柴垛。

……

秋为兵象,于五行属金,常以肃杀而为心。

那这片秋末凛冽之时,初降于藏原之上的飞雪,也未必就是将吐蕃腹地庇护在其中的堡垒,也有可能——

是让这片土地的历史被彻底翻篇的信号!

……

在南诏的回信抵达军营的次日,在营地上空忽然响起了阔别数月的进攻号角。

武周太子位居中军,以东女国敛臂女王与吐谷浑王太后西平公主为左军,钦陵赞卓和其统辖兵马为右军,挥师南下。

被文成公主教化归顺的藏民与新近依附而来的藏民部落,则变成了尾随在后的浩荡队伍,既与前军的行进稍有割裂,又好像已变成了这进军浪潮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与此同时,信诚和尚带着大小勃律的兵马自藏原西北卷土重来。

一个月前,他在和韦氏的交锋中两次受挫,却突然之间以那位被俘的韦将军祭旗,发起了一改先前颓败之势的进攻。

就仿佛先前的失败,不过是为了让人放松对这一路兵马的警惕而已。

现在大军正式吹响了攻克藏原的号角,他也自然不能因为钦陵赞卓缺席于这方作战,便真成了拖后腿的一方!

……

“大小勃律之间的桥梁一直没有修缮完成,但是……”汇报西北战事情形的吐蕃哨探咬牙回道。

“但是小勃律的兵马,只怕是自钦陵赞卓从此地撤兵之时,就已绕行而动,先前大勃律和象雄在那位信诚法师的带领下战败,也是为了给他们争取时间?”赤玛伦阖目沉思了片刻,极力以平静的口吻发问。

她也随即听到了哨探给出的肯定答复:“没错。”

赤玛伦心头一沉。

这意味着,信诚法师在带兵作战上的本领,可能远比她所猜测的更强。

而这样的一员将领,在武周的统治下,甚至是不必长留边疆作战的,竟然以传道僧侣的身份蛰伏于藏原多年!

这到底是在对外彰显着武周人才济济,还是对方早已将吐蕃视为新的边疆,对于吐蕃来说都不会是个好消息。

在此刻收到的这条战报,也意味着吐蕃在临战的危机之中,还被人先行斩断了一条臂膀。

赤玛伦沉声说道:“传我军令……”

“报——”

她话刚出口,便听一道扯开喉咙高呼的报信之声由远及近而来,打断了她本要出口的安排。

那前来通传的声音,更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难从中听出一种惶恐慌乱的意味。

近日接连传来的坏消息,或许也本就让人不敢报以任何一点奢望。

什么武周大军战线过长,补给路线消耗过大,甚至天寒地冻以及高原反应会大大降低武周士卒的战斗能力——

在以武清月为首的大军必欲灭亡吐蕃的决心之下,又哪会阻碍住多少她们的脚步。

一时之间静默下来的议会厅堂内,只能听得到那哨探快步走来的脚步声,和他猝然跪地之后疾声说出的话:“南诏……南诏发兵了!”

“我等先前没能发觉那头的异动,等到军情有变之时,南诏已攻克了波窝部落。”

厅内当即有人倒抽了一口冷气。

南诏兵马来得未免太快了,更是和信诚和尚那头的发兵,形成了左右呼应的架势。

饶是对方的兵马没有直接抵达面前,也用这份战报宣告了这来势汹汹的气焰。

波窝部落同属悉勃野家族后裔,位处逻些城以东,本就是藏原腹地防备东方小邦来袭的一道重要哨岗。

正因为有这一路自数十年前便跻身要害之地的部落存在,武周大军又好像早已全部摆上了台面,赤玛伦等人这才将绝大多数的精力都用在对抗藏民的倒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