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武周]问鼎(803)
“皇太子弘,中人之性,久婴沉痼,本当位居明堂,广纳贤才,训以诗书,授业百姓,以表嫡长之德——”
李弘惊得后退了一步,绝不愿意承认,自己在父亲的心中居然会被打上“中人之姿,身体不好”,因是皇后所出的嫡长才有资格坐在太子的位置上。
更大的打击竟然还在后头。
“然纳邪说而违朕命,结朋党而怀异端……灾荒之年无有所为,反有不忠不孝之举,难堪东宫大任……”
在这句话传入耳中的瞬间,一种远比他昨日惊厥的窒息感堵塞在了他的喉咙口,让他明明很想在此时喊出求见父皇的话,或者是为自己辩驳,却只有两耳的轰鸣之声直冲天灵,根本说不出一个字来。
他好像已经不在此地了,而被那一句句紧随在后的斥责给驱赶成了一道游魂。
只是近乎本能地还在听着阎立本的话,等待着那一句最后的宣判。
“朕戚属之中,频亏国典,缅维前载……思其不可守器纂统,承七庙之重,定权——”
“宜褫夺皇太子位,废为襄王,即日起移居襄州。”①
李弘彻底僵硬在了原地,像是一尊惨淡的雕塑,只从齿缝里挤出了两个字:“襄州?”
好一个襄州。
山南东道的襄州,比起李素节的许州还要更为偏远,就算没被丢到黔贵蜀中之地,也绝不是一个好去处。
从太子贬为襄王,与他从天上被丢进泥中有何区别!
然而那封已然宣读完毕的圣旨就在他的面前,让他根本无从怀疑其真伪,阎立本也已做出了要将圣旨递交到他面前的举动。
但他实在不愿意承认,阿耶会用此等残忍的手段对待他,又仿佛是胸膛之中的溺水感还不曾结束,让他的手臂沉重得要命,完全不想接下这份圣旨。
偏偏在场之人里谁都会纵容于他,唯独有一个人,在班师凯旋之时没给他面子,在朝堂对峙中没给他面子,现在也显然不会顾及手足之情。
李清月开了口:“皇兄,还不接旨吗?”
第231章
接旨……
李弘接过敕封他为皇太子的圣旨, 接过让他以太子身份监国的圣旨,接过天皇隆恩加身的赐福赏物的圣旨,接过赐婚旨意, 却唯独没有想过,会从门下省签发出这道废黜太子的圣旨。
当他接下这道残酷的圣旨之后,他将再不是大唐的太子, 而是一个与皇位再无瓜葛的襄王。
可这等天地骤变、处境翻覆的结果,到底要他如何心平气和地将其接下来。
安定的那句话更是在刹那间点燃了他心中的全部无措、怨怼与惶恐, 也让他不知为何忽然想到,他的这个妹妹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不曾喊过他一句太子阿兄, 以至于今日的这句“皇兄”, 说得全无一点迟滞。
太子被废,也全然不见她为兄长的处境有所担忧,反而是她随同阎立本一并前来宣读圣旨, 为他的结局再行推波助澜。
凭什么!
在这一刻,李弘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力气, 仿佛突然之间就从先前那等体虚无力的状态中挣脱了出去。
但他不是要端正姿态从阎立本的手中接过那道圣旨,让他这个皇太子总算以一个体面的方式落幕, 而是试图朝着东宫之外疾奔而去。
可就连吐蕃名将尚且不会是李清月的对手,李弘的这点垂死挣扎又怎么可能得逞。
阎立本都还没反应过来,就见太子……不是,应该说是襄王李弘已经被安定公主扣押在了当场。
“你放开我,我要见阿耶!我何曾纳邪说存异端!”
李弘尝试着挣扎了两下, 却始终没能从这桎梏中挣脱出来。
那张往日尚算儒雅的面孔, 难以克制地露出了悲怆扭曲的神色。
奈何北衙士卒听令于安定公主, 不会上前解救他。
此地的东宫属臣早已被太子遭废的消息打乱了阵脚,恐惧于自己的未来, 不敢上前帮助他。
而负责宣旨的阎立本和出手拿人的李清月更不可能对他有多少怜悯之心。
“你要见阿耶?我看你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你有什么资格去见阿耶,让他再被你气倒一次吗?”
“我没有想要气他!”李弘试图辩驳。
李清月面色沉沉:“那你不会以为,这是你见天子的门路被拦截,有小人进谗、推波助澜,就能导致你被废黜太子之位的吧?若真如此的话,我更不能让你去见阿耶了!”
“难道……”
这话只开头了两个字,就被李弘吞了回去。
但李清月听明白了,他可能真的是这么以为的。
他觉得安定的到来简直像是对他此前举动的报复。
也觉得阿耶正在病中,参与决策这个废太子之举的极有可能是阿娘,那么这其中便仍有辩驳的余地。
只是这些话一旦说出便要被记录在册,也不过是给他徒添罪状而已,他又怎么能说。
他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过错所在,只能少说两句。
可殊不知,这份迷茫不解的样子,才是他最大的过错。
李清月眼神一厉:“废黜太子乃是国之大事,绝不会是天皇意气用事所为,若你只以为自己犯的是小错,希望用追忆父子之情将阿耶给劝得回心转意,不仅是你自己在痴人说梦,也是小觑了天皇天后。”
“我以为我到东宫之时,你应该已经知道了为何我要在朝堂上反驳于你——因为科举糊名何止是阿娘提出的创举,也是切合阿耶心意的变革,可你这个太子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就算了,还为属臣所拿捏,当庭提出反对,若让你继续做这个太子,难道是要我大唐固步自封、自取灭亡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