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王爷沉迷搞基建(509)

作者: 媚骨 阅读记录

两人站在这里,就是一对登对的璧人。

而被傅秋白抱在怀里的孩子今日也是穿了一身红色的长袍,脖子上挂着一天很粗的金项圈,上面还挂了一颗很大的蓝宝石吊坠。

不过孩子还小,头发太短了并不适合束发,他们就没有给孩子戴发冠,而是给孩子戴了一顶镶嵌了宝石的小红帽子,把小孩儿的小脸都衬得红彤彤的。

这会儿小家伙正睁着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滴溜溜的看着他们,怎么看怎么可爱了。

而今天小家伙也是非常的给面子,在面对这么大的场合半点都不怯场不说,还冲他们笑得露出没有牙齿的牙龈出来。要不是现在的场合不合适,韩凛都想抱着自家可爱的孩子亲上两口了。

待到下面的声音停下后,韩凛才扬声对众人道:“众爱卿平身!”

“谢陛下。”跪在最前面的是刚好在京城的老国公爷,他的身后则是跟着一众的武将。

本该是傅丞相站的位置如今却是站了户部尚书张大人,在户部尚书之后是其他六部下面的尚书大人们,再往后就是六部下面的官员了。

如今朝中的官员们都知道,前后的两位天子都厌弃了他们这位傅丞相。没见他们新天子都登基了,都没有解除傅丞相在家中禁足的禁令,更没有把人从家里放出来参加典礼。

再加上前不久丞相夫人去世,傅丞相都没有给妻子办丧事,更没有任何人去相府烧香祭拜去世的丞相夫人,其中就包括康王府那边。这个事情也让京城的众人知道,如今站在他们新天子身边的相府庶子怕是与相府的关系一般,与去世的嫡母的关系怕也是不怎么样,不然当初相府也不会把庶子当成女儿给嫁出去了。

其中一些消息灵通的官员隐约的还听到了一点不同的风声,他们相熟的官员也会在私底下讨论傅丞相与他们新天子、还有没有正式得到册封的康王妃之间的关系,隐约的猜出了新天子为什么也不喜相府的原因。

而对于已经站到了一二品的那些大臣们来说,若是傅丞相退下来,对他们而言也不是没有好处。如果傅丞相下来了,那么他们就有机会了。

对于下面的官员来说,如果他们上官能上去,对他们这些下面的官员来说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了。朝中的官职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只有上面的挪动了,他们才能往上挪,如果上面的人挪不动,他们也只能在下面的坑里蹲着。

在这些队伍的最后面还站了一帮新面孔,他们是昨日才从燕北赶来的燕大书院的师生们,他们都是被他们陛下一道圣旨从燕北调来京城的人。看着他们的王爷和山长大人站在最上面,他们站在这里的每一个人的心情都是非常激动的。

看,那是他们的王爷和山长大人!

第327章 立后和立太子

若说得知他们王爷回京城还当了皇帝,最高兴的莫过于燕北当地的官员和百姓,还有燕大书院全体的师生们了。

只有这些年真正在燕北的人,才是真正的感受到和看到他们燕北的这几年来的改变。特别是身在燕北的百姓们,从前他们都是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每年还要时不时的遭到胡人南下掠夺他们的粮食钱财,甚至是被胡人抓去当奴隶。但是自从他们王爷到了燕地之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了,他们夜里能睡一个安稳的觉,不用担心睡到半夜被胡人抓去或是杀死。

而且,自从他们王爷去了燕北之后,他们北地修建了铺了水泥的官道,官道的路边还立了指引的路牌,告诉他们前面的路往哪里走。如今就算是没有出过远门的人,只要是生活在燕北的,他们都能沿着新修的官道去到任何一个他们想去的地方,只要想去的那个地方就在燕北。

另外就是他们王爷在燕北的那些年,专门的找了一批工匠培育粮种、改良农具,开办书院,鼓励通商,另外的还修建水库和排水渠。去年大旱,他们燕北是受到影响最小的地方,虽然粮食也有减产,但是并不是颗粒无收,而且也没有一个饿死的百姓,更是收留了许多到他们当地去的流民和灾民们。

除了当地的百姓之外,另外的还有燕北的官员和做生意的商人,他们都是很喜欢他们这位王爷的。因为自从他们王爷来了之后,他们当官的升官了,做生意的商人能赚到更多的钱。这几年燕北还取消了许多针对商人和百姓的杂税,可以说这些年他们去燕北做生意,只要货物能运到当地去,就没有会赔本的。

但是取消了各种杂税之后,当地的官员和官吏们没有了外快赚的机会,但是他们能跟着他们王爷光明正大的赚钱。每个地方的官府衙门名下就有官府所创办的作坊,这些作坊所赚的钱,七成是归于官府,还有三成是拿出来作为给他们官员和官吏们的工钱和奖金发放。也就是说,只要作坊赚得越多,他们能分到手的银子就越多!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是他们王爷来了之后,给他们带来的。而今,他们王爷回了京城当皇帝,以后怎么的也会偏爱他们燕北和燕北的官员、和商人百姓们多一点吧?

事实也证明是如此的,他们王爷才回了京城没多久,就派人送了圣旨到燕大书院去调人到京城来当官!

燕大书院来京的这帮师生们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到京城来,等来了京城之后,他们发现京城的街道也没比他们蓟县的街道宽啊,这里的房子也不比他们蓟县的房子盖得好看。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京城这里没有集体供电,屋子里也没有供暖,用水也不方便,半点都没有他们蓟县那里住得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