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沉迷搞基建(658)
坐在位置上的老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有人敢站起来,俨然忘记了前几日为了争取到进宫面圣的机会,差点没与老邻居们打起来的事。
最后他们不少街道都是用抓阄的方法,把进宫面圣的名额抽出来的。
抽中名额的人家,几乎都是派家里身份最高的那个进宫来面圣,因而今日进宫来面圣的百姓代表们几乎都是老人。
就在许多人都不敢站起来说话的回收,一个坐在人群中间的老人站了起来道:“陛下,草民愿意与陛下一说。”
“请问老人家你怎么称呼呢?”韩凛笑着问道。
“草民姓许,名方,街坊邻居们都喊草民老许。”许老汉拱了拱手,向天子道。
“可以说一说,你们家如今房子多大?家里住了几口人吗?”
“回陛下,草民家就一个小院,草民的三个儿子和三个儿媳,还有六个孙子两个孙女,还有草民的老伴,大家都住在一处。”
“一人可够一间屋子住了?”
“草民与老伴住一间屋子,草民的三个儿子一人一间屋子,六个孙子住一间屋子,两个孙女住一间屋子。”其实许老汉在这里当着天子和众人的面不好把话说得那么全,他家里的两个孙女是没有正经的屋子住的,住的还是家里放柴火的柴房。
柴房一半放了木柴和杂物,里面就铺了一张小木板床给两个孙女当屋子住而已。
不过在场的除了和许老汉同一条街道的邻居之外,其余的人都并不知道这个实情,这也包括了韩凛这个皇帝,“你们家中可有田产商铺?”
“草民阿爷那一代,我们家里在这京城里还有两间铺头和在城外有几亩地的,后来草民的阿爷好赌,把两间铺头和城外的几亩地都拿去当赌债输光了。”这话的意思也就是说,他们家没有田产,也没有商铺了。
所以到了许老汉父亲的那一代,他们家里已经没有商铺和田产,家中的日子可想而知了。
韩凛点了点头,后面又问了许老汉,他们家是靠何营生之外,就让许老汉坐了下来。后面他又连续的点了几个老人上来问话,问的问题基本上和第一个人问的问题都差不多。这些老人的回答,也基本上和他派人出宫去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上一致。
当然,他并没有事先派人去调查过这几个老人。而是从他派人去调查回来的结果告诉了他们,如今在京城居住的不少的老百姓,大多都是家中没有田产和商铺,一家人挤在一处小房子里,而今京城的房子又贵,普通的老百姓想在京城买房子谈何容易了。
没见那么多官员都还是租房子住的吗?
可以说如今年在京城的百姓大多没有产业,都是靠着给人打工,或者是在城里摆摊做点小生意过活,日子都是过得十分艰难的。
不过在天子脚下的百姓说日子艰难,但是比起在京城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百姓们而言,他们的日子已经算是好的了。最起码在天子脚下住着,打仗很少会打到这里来,贪官污吏在京城也不敢那么猖狂。但是如果是在小地方的那些老百姓,遇到地方上的父母官不作为还贪的话,日子则是过得十分艰难的了。
“从刚才与你们的谈话里,朕也大概的了解到了你们在京城这里的生活状况了。”得知百姓们在天子脚下的日子都过得不好,韩凛这个皇帝的内心还是多少有点惭愧的。在京城的百姓的日子都过得如此艰难,可想而知在京城之外的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又是如何的了。
其实以前刚去燕北的时候,一路上遇到的都是衣衫褴褛的百姓,那个时候见到还有人饿到那种程度,他的内心也是十分受到震撼的。这也是为什么刚到燕北的那几年,他们那么拼命的想要把封地建设好的原因了,实在是每日一想到在他的封地里头都还有人饿死,他这个王爷当得心里有愧啊!
当初他们去蓟县的时候,蓟县的街上都是土砖草屋,还时不时的有胡人过去抢劫,居住在县城里头的百姓们的安全都没有保证,更别说住在乡下的百姓们了。不过好在现在蓟县已经不是几年前的蓟县了,如今的燕北也不是五年前的燕北了。
“朕知道你们理解的迁都,是以为朕要你们所有人都离开上京城,跟着朝廷一起迁去燕北。”在这里,韩凛指出了不少人对于迁都的一个错误的认知和理解,“其实迁都一事,并不是你们理解的那样的。迁都的公示中也写得很明白,可能是你们没有仔细去看,迁都是朝廷迁去燕北,也就是朕与朝中的百官迁去燕北。而城里的百姓们,若是有人愿意与朝廷一块迁都燕北,就跟着朝廷一起去。若是你们不想去的人,则是可以继续留在上京城这里生活的。”
“陛下,您不要咱们了吗?”
“是啊,陛下,您要抛下咱们不管了吗?”
底下的老人们一听他们陛下的话,再也坐不住的纷纷的站了起来,生怕天子把他们落下不要他们了。
第420章 冯二
见场面吵闹了起来,站在他们陛下一侧的护卫队长站了出来喊道:“肃静——肃静——”
“大家都安静一下,先听朕把话说完,不要激动。”韩凛抬起手往下压了压,放缓了一点声音跟这帮老人们道:“都坐下来先吧,免得朕与你们说话都还得抬着脖子了,累得很。”
这一次听到他们陛下的话后,众人才安静了下来,坐回了他们的位置上去。
“不管朕在何处,还是你们身在何处,你们永远都是大召的子民,朝廷不会不管你们任何一个人的。”韩凛告诉众人这一点,他并没有说大家都是他的子民,而是因为在他看来,百姓并不是一个君王的所有物,但是每个百姓都是这个国家组成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