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王爷沉迷搞基建(706)

作者: 媚骨 阅读记录

“是啊,我们收拾收拾,一会去把床柜家什买了,以后就住在这里了。”钱进没有忘记他们新居里头还什么都没有的事情。

徐三娘没有忘记他们带来的那点家什还在三轮车上,“我们先把车子上的东西搬下来先吧。”

“好,我们一起吧。”钱进还喊了两个孩子过来帮忙。

虽然这一路上舟车劳顿很是疲惫,但是当到了新居,见到他们新居的房子,想到他们往后就住在这里,一家人也不感到累了。

在把东西搬下来之后,夫妻俩个就带着孩子外出吃饭和买东西去了。

跟钱进徐三娘家一样的,还有不少和他们一家搬到新都来的年轻夫妇们。有人买的是独门独院的小院,不过也有一些人当初手上的钱不多,买的就是一套小房子。

不过即便是新都的小房子,也不比他们从前在旧都时候住的房子差。

这一天,整座城里的人比往常还多了许多,街上开门的铺子的生意也比以往更好了。许多搬到新家来的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床柜桌椅,还有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等等的这些家里头需要用到的东西。

新都这里的商铺的服务也很是周到,只要把钱和地址留下来,铺子里头的掌柜就会安排伙计送货上门。不过近日来的生意太好了,如果等着店里送货上门怕是要耽搁一些时日,若是需要得急的人家,都是自己用车子把东西拉回去。

新买的桌椅床铺往屋子里一摆,这些刚到新都来的百姓们,这一夜里全家都住进了新居,躺在了新居新摆的新床上睡觉了。

这一天,作为知府的张茂也是在外头忙到很晚才回到家中。

“夫君,今日可是累坏了吧?”

“还行。”

家中等待的夫人见到夫君回来,又是让人端茶又是让人送水的伺候自家夫君。

第449章 向上发展

当第一批北迁的百姓安全的到达燕北的消息传回上京城这里后,朝廷又安排了第二批北迁的人。第二批北迁的人大多是朝廷的工匠,以及这些工匠们的家人们。

第二批北迁的人员于七月中旬从上京城出发,于九月初到达燕北。

燕北这里早就为这些匠人们安排好了住所,住所里的一应家具都是全备好的。一到了这边,甚至都不需要这些匠人们费脑筋,他们就带着自己的家人住进了家具齐全的新居里头,自己则是到了当地衙署去报道,继续回到了新的工作当中。

如今在大召,匠人不再是一种低贱的身份了。如果是朝廷的匠人,他们不仅享有朝廷的俸禄,还享有官府给与他们的各种优待,像是这次搬到新都之后,他们能够跟朝廷的官员一样,能住进官府给他们分配的新居里就是一个。另外,他们的妻子跟着他们到了新都,朝廷还会给他们的妻子安排工作,他们的孩子能在就近的官办书塾读书,日后他们的孩子还可以参加朝廷的所有科考,不再受户籍的限制和影响了。

这也让这些几百年来被人轻视和瞧不起的匠人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敬,也让许多人意识到了,学习手艺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当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开始有了改变之后,许多匠人也愿意让他们的子孙后代跟着他们学手艺,普通人家愿意让他们家里的孩子去学习手艺,就是为了将来能吃上皇粮。

以前让孩子去拜师学艺,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许多有手艺的人都担心教会了徒弟会饿死师傅,一些老师傅即便是真的收了徒弟,这些师傅们也不会把真正的本领交给徒弟。许多孩子跟着师傅学了十年八年都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青春,最后还什么本事都没学到。

但是现在大家完全不用担心一点了,新都和旧都都有官府所办的技术学院,再往上一点就是燕大书院和上京大学。上京大学是由原来的京城书院改名的书院。如今燕大书院和上京大学里就有七大书院和近百个专业,只要是能进去两所大学里头读书的人,就完全不用担心学不到知识出来。低一级的技术学院,那就是真的教技术了,打铁、木工、织布染色刺绣等等的这些,只要是你想学的东西,就没有书院不教的。

所以现在想学手艺的人,也没有那么难了。只要教了钱进去技术学院,学个三五年出来,完全不愁找不到活干。若是学得优秀的人,还能被书院推荐去朝廷官办的作坊做事,待遇那是相当的好。

有一些改变,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发生的。大概这个时候许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并不妨碍他们知道一点:让孩子去学会一门手艺,并不是一件会让孩子吃亏的事。

等到第二批北迁的人员到达燕北的消息传回京城这里的时候,上京城这里已经是深秋时节了。

再过不到一个月,整个北境就会开始下雪,这也意味着北迁的工作要暂停好几个月,要等到明年的春后才能继续了。

韩凛接到北边送来的信,并且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自家青年:“第二批北迁的人员已经到那边安定下来了,工匠们都按部就班的到了新作坊去做事了。”

傅秋白接过韩凛递过来的信看了一眼,点了点头说道:“这是好事。”

“今年的天冷得比去年早了一些,燕北那边现在那边应该快下雪了,路上怕是不好走了,第三批人只能等到明年开了春后,再安排过去了。”他们都有感觉,今年的天气比去年要冷一些,燕北那边比上京城这里的冬天还要稍冷一些,下雪也会比上京城这里的要早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