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古代养家日常(45)+番外

穆子期点点头,默默地吃完饭。他发现,自己能走的路现在也只有一条,从军是不用想的,就算老叶氏突然肯同意,他的年龄也是硬伤,人家可不要娃娃军。

因为服徭役的待遇不错,往后几天,主动把自家人带来干活的人越来越多。官府的人剔除一些想浑水摸鱼的人,剩下的几乎来者不拒,所以时间刚到六月底,路就修到了清溪村。

穆子期拿着到手的一千两百文钱,只能遗憾路修得太快了。

清溪村的村民却大喜,觉得时间恰恰好。修完路后,他们并没有在家休息,因为水稻已经成熟,他们要开始“双抢”了。

稻谷一变黄成熟,整个清溪村都变得极为忙碌紧张,村民们走路都要快几分,村头村尾闲聊的人极少。

穆家不算忙,他们家里这一季没有种水稻,可地里的黄豆已经接近成熟,还是要细心照看一下的。还有荔枝地里的花生,该除草的除草,该浇水的浇水。

他不忙,陈香倒是去刘家帮忙去了。后来老叶氏见刘家三兄妹忙得脚不沾地,煮饭的时间都没有,连刘延萱都得到地里帮忙捆绑稻谷,想了想,就干脆帮他们把饭给做了。

穆子期看到这种情况,自己就背着弓箭,进入山里的外围四处转悠。依靠着他一手苦练的箭术,还有和刘家兄弟一起挖的陷阱,他每天都能有一些收获,不过大都是山鸡或野兔之类的小型动物,数量也不多,多的三五只,少的时候一只都没有。

于是,在农忙的时候,穆家的餐桌上出现了野味,让刘延舟吃完后还叫嚷着想进山去捕猎。

穆子期闻言就笑道:“嗯,现在村里人很少进山,我发现山上的确出现不少野物,只是我不敢太深入,它们又过于聪明,我这种收获不算多,有你帮忙的话我求之不得。”

“可惜啊……”刘延舟眼睛一亮,紧接着看到他家大哥面无表情的脸,顿时什么想法都没有了,忙摇头道,“算了,等我家种上晚稻再说吧,还是你家好啊,当时直接种黄豆,现在不用跟着忙活,我现在收割稻谷可是累坏了,腰都快直不起来。”说完还一脸的羡慕。

“有什么好的?”穆子期面露无奈,“本来还打算今年种晚稻的,可是你看到了,如今黄豆还差一段时间才能收获,估摸着赶不上种水稻,看来得像村长说的那样,等收了黄豆后,我们家就种玉米。听镇上的农官说,黄豆玉米轮种,对土地恢复有好处,明年我家的水稻收成应该不错。”

黄豆一般是八月份才收获,而晚稻七月底就得种上,如此一来,总会差上那么一点时间。在农事上,差几天,收获就会有区别,这还不如种玉米呢。

“那你们家今年岂不是要买米吃?”刘延萱眉头微微一皱,颇为惊讶。她对于农活也是新手,先前以为穆家会和他们家一起种晚稻呢。

“嗯,只能如此了,第一年没经验。”穆子期摆摆手,看了一眼正在打络子的老叶氏和穆圆圆。早在月前,两人从县里的绣庄接回一些单子,两人都是利用空闲时间做,每次都是积攒一堆再交给他拿去。

这些络子薄利多销,其实得到的钱还比不上他这几天卖猎物的钱,但老叶氏和穆圆圆乐在其中,穆子期见状当然不会反对。

“穆家大郎在吗?”几人正说着话,穆子期就听到篱笆外传来叫他的声音。

“黄叔,找我有事?”穆子期从堂屋里走出来,拉开竹门一看,见是村里的熟人,忙问道。

“大郎,你们家的牛明天有空不?有空的话帮我家运稻谷,我怕过几天会下雨,那样的话,我家的稻谷就来不及晒了。”黄大叔眉头紧皱,几天不见,他一脸的疲惫,不过眼里却闪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的确风调雨顺,虽然土地贫瘠,但收成已经符合村民们的预期,自然人人高兴不已。

“好的,那我明天帮许家运完就去你家。”穆子期回想一下明天的日程,马上回答道。

“那行,等运完了我明天晚上就给你钱。”黄大叔一听,心里总算松了口气。之前仗着自家人多,还想着不出这个钱的,可现在不行了,从他们家的田到晒谷场还有很长一段距离,靠自家人挑担子的话,到底太累。

主要是他家的壮劳力刚修路回来,都没躺下来好好休息过又要开始农忙,他的小儿子昨天已经病倒,他这才急切起来。

送走黄大叔后,穆子期刚想回屋,没想到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个人,都是跟他租牛车运稻谷的,他一一应了,还根据大家的先后排了顺序。

回去和老叶氏他们一说,大家都很是高兴。

“估摸着牛挣回来的钱,都快够咱们半个月的买米钱了。”老叶氏笑眯眯说道。

确实,现在稻谷刚刚收获,一石带壳的米大概需要三百文钱,已经够他们家吃上大半个月。而帮村民们运一车的稻谷,路程远的话就是五六文钱,少的话也有三文钱,一天七八趟下来,平均三十文钱是有的。

闲聊了一会,大家赶紧散了,刘家兄妹和陈香白天干活太累,得抓紧时间休息。

第二天吃过早饭,穆子期开始赶着牛车帮人运稻谷,到底是同村的人,他也会亲自动手帮忙扛上扛下,一天下来,全身都酸痛了。

这钱并不好挣,他忍不住暗想。

这样忙碌的日子一直持续到自家开始收黄豆。

他们才刚刚准备下地去干活,结果这天早上,郝村长突然敲响大钟,等人来齐后竟然是通知镇上小学即将开学的事。

“八月二十日就是让娃儿念书的日子,凡是未满十五周岁的娃儿都能入学,每学期只要束脩五百文。”郝村长喜气洋洋地说道。

第34章 新的收获

“什么?镇上的学堂建好了?”村民们愕然。

“我许久不上集市, 我怎么知道?”有人摇头,“不过我们修路的时候, 镇上的那些人去修学堂,估摸着时间也差不多了。”

“建好就建好吧, 可惜这束脩也太贵了, 这可是五百文钱啊!”更多的人摇头。

“从六岁到十五岁都能上小学,我们清溪村符合年龄的娃儿有十五个。”郝村长似乎没有听到底下村民的窃窃私语, 自顾自地说道,“乡亲们, 这读书可是好事啊,五百文钱看起来多,可书本不用你买,人家学堂里免费下发, 中午还有一顿免费的午饭, 也是不用钱的,这样一算, 你们平日里最多是出点纸张和笔墨费,怎么看都是划算的。可家里的娃儿万一能把书读出来,那可是有大出息,以后你们也能跟着享福。”

难为一向沉默寡言的郝村长这次说了这么多话, 看得出他很重视教育问题。

穆子期一听,暗自算了下,发现真有这样的政策,这五百文钱真的不算贵, 比大金国的私塾便宜多了。

“村长,五百文可以买到将近两石的大米,这可是两百多斤的大米呐。”有一位脸上长得瘤子的村民抽着旱烟,叫嚷道,“读不读书还不是一样,不当吃不当喝,现在又不能考秀才,不能免税。”大夏的一石米是一百二十斤,这位村民算得也不错。

“愚蠢!”郝村长正说到兴头上就被人泼冷水,脸顿时一沉,“读书的好处大伙儿都知道,偏你爱唱反调。不说别的,单看这次修路,你们在太阳底下累死累活,咱们子期拿着笔在屋内记账,可他的工钱顶得上一个壮劳力!要不是他年纪小,工钱指不定还能更高。”

穆子期听到这里不由得一囧,这是拿他举例子么?

“那是穆大郎,人家长辈是读书人出身,我家的兔崽子先前从来没有念过书,家里往上数八辈都没出过一个读书人,你让他冷不丁去上学,家里的活不用干了?想累死一家老小啊?”那长瘤子的村民见郝村长严肃的模样,心里一怯,却还是坚持着勉强把话说完,只是在郝村长的注视下,声音变得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