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婉的周目人生(205)
萧衍全没察觉宋婉的小心思,他听到对方问,就随口答道:“朝廷收缴地方藏书,征收‘纳书税’。”
等等,什么玩意儿,你重新说一下!
宋婉没听明白,一脸茫然,收缴地方藏书,大概能够理解,算是要统一言论思想,这方面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没少做,最极端的例子就是焚书坑儒,相对缓和文化一些的就是编写什么大典之类的,把天下书籍汇总分类一遍,有名目在上的就不是禁书,否则除话本小说之外都不许流通。
至于“纳书税”,这可真是个新玩意儿,什么意思,是要给看书的收税,还是说以后拥有书本多少就要缴纳这个费用?
宋婉自觉自己以前历史还学得不错,杂学上面也知道一些古代的苛捐杂税都有哪些,但这个“纳书税”着实有几分超纲,她是真的没听说过啊!是不是就是那种官商一体纳粮的意思?变了个说法而已?
毕竟,这年头能够买得起书本的,也不太会是无产的穷人。
萧衍见宋婉好像呆兔子一样,颇觉有几分可爱,唇角含笑,大致解释了一下这个“纳书税”是个什么玩意儿。
总的来说,就是家中藏书超过多少册的就要缴纳这个税,也就是说这个税收与穷人无关,基本上针对的就是士子。
不少有些家底的士子,不说藏书百卷,几十卷也是有的,就是那些真正的寒门之子,如卫明那样的,读书到现在,便是手抄默写,也总有几十本书籍在手,如果这个纳书税的起征点比较低的话,卫明也是要交税的。
最关键,这个纳书税也不算是一锤子买卖,看朝廷的意思,是要年年征收的,这不就是变相的“劫富”嘛!
天下喉舌,八成都在读书人之口,这纳书税又可以说是针对读书人的,也难怪这些士子为此议论纷纷,各有己见了。
利益相关,实在不容得不发声。
“听起来也是好事。”
宋婉的眼光毕竟不同,有着另一个时代的知识印记,她对这件事的看法就充满了长远考量,以目前所知,大夏的确是个盛世,虽然这个盛世也免不了路上的盗匪,京中的乞丐,但大部分人的生活的确不错。
可同样的,因为盗匪乞丐的存在,也必须要正视盛世之下的阴影,并非惠及所有人的。
通常一个封建王朝该有的弊病,宋婉觉得,本朝也是有的,只看多少轻重,如今这个纳书税,说不得就是一种改革,试图用一种和缓的方式来均贫富。
“哦,怎么就是好事了,我看他们可不是这么想的。”
萧衍随手点了一下下面的人群最多一方,不必听那边儿传来的声音,他大体就能猜到那些人都是反对此税的。
利益相关,几个能够淡薄视之。
“于国有利,于己有弊,自然会有争论之处。”
宋婉不以为意,世上大公无私的能有几人,一腔忠君报国之心的又能有几人,都是寻常。
萧衍见她回得淡然,忍不住好奇起来,“如何于国有利了?若要推广教化,便要下放书籍,如今要收纳书税,以后谁家还敢藏书,岂不是又要愚民了?”
争论的焦点也多在此,那些读书人每个都不傻,也不会说我就是不想交税,于是就从这个方面开始论证,说明增加私人藏书的必要性,而纳书税损害的便是这些藏书人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有学之人减少,长此以往,无人上学,又如何能够教化万民。
更不要说这纳书税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存在,北方还好,大多数的书院都有些官营性质,能够接受朝廷保护,不被纳书税困扰,但南方私学盛行,私人书院比比皆是,书院怎能没有藏书,若是这税收加上去,恐怕就要让不少私人书院负担不起了。
毕竟,私人书院也不是座座都有名气,能够盈利的。
再有,针对那些书商,本来就有层层的附加税盘剥,再多了一个纳书税,他们可还敢四处贩书?再有,因纳书税之限制,恐怕很多人家也不会盲目添置图书,更有甚者,会不会把多余的书籍直接焚毁,从而导致知识无法传递呢?
萧衍提出的这个角度,宋婉还真的未曾细想,一琢磨,这……好像也是啊!那,这个新政难道是不好的吗?
“未知哪位大臣推行这项新政?”
宋婉突然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让萧衍看向她的目光之中都多了赞赏之意,税收政策好不好,新政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谁得利,而提出此策之人是否是得利之人,又或者背后还有什么干系。
第123章
“这……”
萧衍略有几分迟疑, 看着宋婉的目光之中也多了不解,宋婉看出来了,却不肯放弃这一次尝试, 若是连萧衍都不愿意跟她说,那她以后还能从谁那里获得消息呢?
女子之智, 如今似乎无人看重, 也不愿意将朝堂上的事情与之分说, 而古代对女子的束缚, 纵然本朝看上去极开明,还有女户, 并支持休夫或者寡妇再嫁,但,女子生来困于宅院, 想要跳出来,没有一个合适的跳板是绝对不行的。
祖不可。
父不可。
兄不可。
夫……也不可吗?
想到上辈子跟王冲之也算相许一生(如果暂定重生是因为自己死亡的话), 而他始终未曾对自己说过有关朝政上的分毫, 顶多是在需要钱财疏通官途的时候曾经提过一嘴要走哪个门路,零散信息,不成脉络, 以至于宋婉如今对朝堂上的官员, 充其量就知道一个品级名称, 并不能一一对应, 也无法确定他们的职权是否真如品级名称一样局限。